临汾马丽琴:十五年扬起“红丝带”

2019-12-10 09:34:54 来源:临汾新闻网

马丽琴帮孩子们看化验单

  临汾新闻网讯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10月28日,在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二科医护人员与患者举行的联谊会上,该科主任马丽琴拉着患者的手一起唱歌并亲切互动。

  马丽琴所在的市第三人民医院,是山西省治疗艾滋病的定点医院。2004年,该院成立了专门治疗科室,马丽琴临危受命负责该科的工作,这一干就是15年。15年来,在抗击艾滋病魔的战场,她历尽风雨,初心不改,用爱心和真情感动着每一位患者;十五年来,她身体力行,宣传普及,让人民群众深入了解和防控艾滋病,理解和接纳患者, 她被人们亲切称为“红丝带天使”。

  离HIV最近的人

  在市第三人民医院远离主楼的后院里,有一栋绿色小楼,上面有四个红色大字:心情驿站。不了解的人会把这当成提供心理咨询的地方,但这里主要收治的是艾滋病和梅毒患者。

  “刚开始我也很紧张,因为打针、输液这些刺破皮肤的操作比较多,很容易通过血液感染艾滋病毒。”马丽琴说,工作了五六年后,她还匿名做了第一次检测,结果显示没有感染。

  如今已有多年工作经验,马丽琴心里踏实多了。但是作为一名艾滋病科医生,工作中医疗暴露总是难免的,由于马丽琴高度近视,为患者做处理时会离得很近,如果佩戴防护眼镜,她就难以看清,所以有时候病人的脓液会喷射到她身上,遇到这种情况她马上去做清洗,然后又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虽然我们离HIV病毒很近,但只要按照正规流程,规范医疗操作,医务人员还是安全的。”即便如此,她还是安排科室的医务人员每3个月做一次艾滋病检测,以防万一。

  “大多数医生不愿意做这个工作,我们科最初只有两三个医生,现在有6个了。”马丽琴说,“早些年,非法采血导致艾滋病高发,不少女性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生了宝宝。大人孩子都得治,科里24小时不能没人,我俩就连轴转。”马丽琴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公婆,忙起来半个月才能见孩子一次。让她欣慰的是,成为艾滋病科医生之后,诊治的第一位艾滋病人如今还好好活着,病毒控制得很稳定,今年已经80多岁了。

  “十几年来,科室里好不容易来了一个年轻能干的大夫,但就是因为整天和艾滋病人打交道,导致找对象都困难,所以后来不得不调走。”马丽琴说,“每次招医生进来时,院领导问我有什么要求,以前说要已婚的,现在就只提一个要求,只要人家愿意来这里就行。”

  有尊严地生活

  艾滋病区最早叫“绿色港湾”。 2004年7月24日,马丽琴记得很清楚,那是她来到“绿色港湾”的第一天。那时的“绿色港湾”掩映在一片农田里,夏天蛐蛐青蛙的叫声此起彼伏。在那里,她天天与艾滋病患者在一起,医患拧成一股绳鏖战病魔。

  回想起当年的工作,马丽琴说,那个地方真是一个世外桃源,每天晚上,“绿色港湾”的院子里都会传出阵阵欢声笑语,飘散在静谧的夜空里,不了解这里的人,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快乐的群体是一群艾滋病人。“现在,我们为艾滋病患者举办联谊会,就是从‘绿色港湾’那时候开始的。”马丽琴说。

  “我今年60岁了,现在病情控制得很好。”一位找马丽琴看病的女性患者说,因为卖血,1997年她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当时,村里人都不敢和他们说话,她拿过的东西,大家就会扔掉,就连她舀过的水,大伙都会倒掉,村里人见到她就像见到魔鬼一样……自从2004年住进绿色港湾后,才慢慢找到了做人的尊严,大家一起生炉子、一起做饭、一起用餐……

  艾滋病人心理负担极重,马丽琴这些年来感受最深的就是心理治疗太重要了,所以那时候条件虽然艰苦,还经常停水停电,但每天晚上马丽琴都会组织病人和医护人员在院子里联欢,治疗效果也相当好。

  由于“绿色港湾”位置比较偏远,医务人员和病人吃住都在那里。马丽琴说:“那时候我们都是自己做饭,病人包了饺子、炸个油饼,问我你敢吃我做的饭吗?我说怎么不敢?!说着就拿起来吃。大家都特别高兴。”

  一大群孩子的“妈妈”

  “最无辜的还是婴儿,她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的,有一个孩子出生4个月就发病了,瘦得只有足月的孩子那么大。”马丽琴心疼地说。市第三人民医院还负责着全省艾滋病儿童的抗病毒治疗工作,先后接诊艾滋病儿童百余例,最小的4个月被确诊。马丽琴说,大多数孩子是母婴垂直传播感染艾滋病毒的,部分孩子的父母已经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在红丝带学校,她把每位患儿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呵护着,直到“病毒检测不出来、免疫功能得到重建”才能松口气。

  临汾红丝带学校是由医院艾滋病区为艾滋病患儿开设的“爱心小课堂”一步步破茧成蝶而来。如今已成为一所专门收治艾滋病患儿的全日制学校,并被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行列,该校收治的第一批孩子已迈入大学走向了社会。

  现在,马丽琴依然记得当年她和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捉迷藏的情景……2017年,红丝带学校的16名孩子考上了大学。2018年放暑假时,16名大学生都回到了红丝带学校,马丽琴特别高兴,她对女生们开玩笑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咱们学校的女生绝对不能嫁给别人啊,要嫁给咱们学校的男生。”大家都被马丽琴的幽默逗笑了,女生们娇羞地抱着她喊“妈妈”,男生们也喊,马丽琴笑了,有泪水从眼角悄悄流淌下来,她在心底默默祝福着她的这些孩子们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红丝带扬起来

  “红丝带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关心和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还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工作……”12月1日,在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现场,马丽琴不停地给志愿者和周围群众讲解艾滋病预防知识和红丝带的意义。

  艾滋病的治疗不仅是一个医疗课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消除一些人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歧视,马丽琴无论走到哪儿都会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积极引导患者别再成为下一个传染源,让他们努力做到“艾滋病到我为止”。

  15年来,马丽琴带领她的团队,冒着可能被感染的危险,持续工作在治疗艾滋病的第一线。她恪尽职守、敬业爱岗,以突出“人文关怀”的治疗模式,以“理解、关怀、帮助”的治疗理念,赢得患者的信任,逐步让患者接受事实、面对现实,拥有向艾滋病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15个春秋,15载收获。马丽琴曾任山西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先后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模范、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五一巾帼标兵、山西省三八红旗手、第六届山西十大女杰等荣誉。2018年马丽琴被评为省艾滋病治疗专家组组长、市医师协会性病艾滋病分会会长;今年3月获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她负责的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个体化管理、一站式服务”让患者从检测、告知、治疗、随访、药物毒副作用的处理等方面接受一系列服务,对于艾滋病患者治疗和心灵抚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成为全省典范。

  记者 郝海军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