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一把大葱、三个西红柿……日前,在市区贡院街菜市场,菜贩一边麻利地将顾客选好的蔬菜称重、打包,一边飞快地按动计算器。没想到,计算器还没“报价”,顾客倒抢先算出价格。
令人称奇的是:这位顾客已98岁高龄,不仅身体倍棒,天天骑着自行车来买菜,还吃嘛嘛香,一顿午饭能“干掉”半斤肉。虽然大字不识,账却从来没算错过。
他叫李周发,家住市区洪家楼北街一市场二巷,是远近闻名的老寿星。在他身上,“传奇”的事儿可不止这些。
【历经数次生死劫难】
李周发老人头发花白,脸上没有太多皱纹,整个人透着一股精气神儿。别看他年纪大,记忆力一点儿不差,说起过去的事儿来条理清晰、头头是道。
“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暴发了一场罕见的大饥荒。为了谋生,我跟母亲一路逃荒到运城。母亲饿得不行,就捡他人吐在地上的枣核来吃,结果被活活噎死。”谈及这段悲痛的往事,李老声音有些沉重,“那时,天寒地冻,草草埋葬母亲后,我愣是凭着一股劲儿活了下来。”可是,他刚刚逃过一劫,又转瞬落入新的一难——被进城扫荡的日军误认为是八路军而丢进深井里。幸好,有人前来担水,才用筐子把他救了上去。
没几天,李周发被日军抓去修建工事。他至今记得:“在鬼子的逼迫下,我们没日没夜干活儿。稍有懈怠,便换来拳打脚踢。有些工友被打死或者累死后,就被鬼子随地挖个坑埋了,特别残忍。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我才结束了地狱般的生活。”1948年,他本想回河南老家,却因种种原因在临汾扎了根,一步步过上了好日子。
【卖货郎逆袭成主管】
几经生死劫难,李老格外珍惜活着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他当起了卖货郎,挑着扁担走遍了临汾的大街小巷。
提及这段经历,李老顿时来了兴致:“我从城里挑着咸盐、火柴去山区换鸡蛋,一斤咸盐换10个鸡蛋,再把收回来的鸡蛋挑回城里卖。山路颠簸,负重前行,十分艰难,挑扁担就成了一项技术活。但是,时间长了,经验也就有了,我一路挑回来的鸡蛋极少有破的。”
“长年累月下来,父亲压在扁担下的垫子被磨得锃亮。”这令大儿子李家喜记忆深刻。李老随即接过话茬:“两筐货物有百八十斤重,为了减轻肩膀承重,我专门用烂布制成一个垫子,搁在肩膀和扁担之间。即便如此,我的肩膀还是落下了毛病。”
1958年,李老进入临汾山货商店工作。多年的卖货经验,使他干起营业员来游刃有余。他虽然目不识丁,却算得一手好账。这也是他日后成为临汾供销社五一路门市部主任,诸多有文化的营业员甘愿服他的理由。
营业员只要报出货品的单价、数量或重量,李老就能立马算出收费多少,数额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且从未出过错,连算盘和计算器都得“甘拜下风”。 对此,他人连连称绝,并讨要秘诀。李老呵呵一笑:“我不会用算盘,也不会用计算器,算账全凭心算和口算。我没有上过学,但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在李老看来,算账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多动脑可防止记忆力减退。如今,不论自己的物品搁在什么地方,他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即使隔了很长时间,需要时也能立即找出。同时令家人惊讶的是,他能记住近百个电话号码,总能准确无误地把电话拨给要找的人。
【“传世珍宝”留给后人】
李老常说,他生在旧社会,闯过几次“鬼门关”。如今,儿孙满堂,孩子们个个孝顺,让他过上了好日子,知足常乐必能长寿。
“过去,一年也吃不上二两肉,想吃顿饱饭都是奢望。现在,想吃什么有什么。我虽说98岁了,但是从不忌口,也不挑食,肠胃不比年轻人差。每天早上要喝两包牛奶,吃两个蒸苹果,还得来杯小酒儿;中午必须吃上满满一大碗面,再来上几块大肉过过嘴瘾;晚上来碗小米南瓜粥,配上点儿小菜,养胃也养人。”说到兴头处,李老立马提高了嗓门,“我之所以长寿,得益于今天的好生活。在党的领导下,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李老的一生堪比一部跌宕起伏的长篇小说,不论经历多少坎坷他始终保持着一颗乐观开朗、与人为善的心,这正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父亲常常说,吃亏人常在。他不喜欢与人争执,凡事都看得开。他喜欢与人交流,一张口就眉开眼笑,和谁都谈得来。”李家喜说,“父亲常常教育我们,要记住他人的好。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父亲只好抹下面子,跟邻居借了平平一碗面。缓过劲儿后,父亲立马还了满满一尖碗。他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为我们树立一面人生的旗帜。”
三儿子李随喜紧接着说:“父亲心胸开阔,待人真诚,从不在乎个人得失。他是我们一大家子的‘大宝贝’,他的优秀品质就是最为珍贵的‘传家宝’。”
记者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