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的仙鹤
孔雀开屏
活灵活现的弥勒佛
李林和他高达三米的作品
69岁的李林,专注于根雕艺术十余年。他的根雕作品不仅得到了中国根雕艺术美术学会的高度认可,更是临汾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的作品累计300多件,大大小小的获奖证书堆满了柜子。虽然早已听闻李老先生根雕技艺精,但当看到“弥勒佛”仙鹤”麒麟”蜗牛”“孔雀开屏”等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时,记者油然而生更多的震撼与敬佩。
开始根雕创作后,李林专门腾出两孔窑存放作品,命名为“李林根艺馆”。走进这座不大的根艺馆,形态各异的根雕作品让人目不暇接,他一边介绍着自己的得意之作,一边拿毛巾擦拭着。“根雕并不是简单地把树根寻回来,然后随便涂一下漆,那是敷衍了事。真正的根雕艺术门道非常多,每一件作品都灌注着心血,从寻树根到构思,去皮、除虫、拼接、打磨、抛光、上漆每一步都马虎不得。”
与根雕结缘
李林说,与根雕结缘还要从他小时候说起:我父亲是一位老中医,闲暇时就会带我去山里采药。采药之余,总会发现一些形态各异的树根,这些树根激发了父亲的创作灵感,在父亲的熏陶下,也逐渐对根雕着迷。”虽然小时候非常热爱根雕,但是后来由于工作的原因,李林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1999年,一场意外的车祸后,才正式开始了根雕人生。
刚开始行动不便,到哪儿都拄着拐杖,但依旧挡不住李林的创作热情。一有空儿就叫上老伴去附近的树林里找树根。“我们在杂草丛中发现了一个树根,上面的枝杈形似鹤的两条腿,另一端好像鹤的脖子,头部线条也非常明显,就连缨子都活灵活现。把它拿回家后,我在院里就开始构思、雕琢。”李林的老伴说,虽然这件作品已经完成了十多年,但一提起总是唠叨没完。他总会念叨鹤的特点就是腿长、脖子长,可是由于当时没有经验,鹤的嘴巴被他锯短了,脖子上树木的原始木纹也被破坏了。不过我明白,正是他这种认真的态度让他以后的每一件作品都几近完美。”
老伴的支持
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李林也不例外,在根雕过程中,寻根是最辛苦的,但老伴始终默默地陪他走过。“老头子一刻也不得闲,他骑着摩托载着我,到处找树根。修路时埋在地底下的树根会被刨出来,河上游的树根会随着水流出现在河边。除此之外,每当去村里上礼时,他都会去树林或者柴火垛里找。”
李林的老伴告诉记者,她经常坐在摩托后座上,一手抱着树根,一手抱着老伴。有时候,摩托后面还会再绑个树根。“我到现在都特别怕狗,记得有一次,我们正在柴火垛里找树根,突然,不知道从哪儿冲出来5条狼狗,把我俩吓得拔腿就跑。幸亏有人及时出现,我们才免遭一难。”
“有时候我身体不舒服,或者家里有事走不开,他就一个人去寻树根,心里真是一百个不放心。我便隔一会儿打一个电话,生怕他出什么意外。”李林的老伴感慨地说。
全身心投入
“除了寻根这个最艰难、最重要的步骤,去皮、除虫也马虎不得,要是处理不好,残留的虫子就会毁掉作品。”据李林介绍,寻回树根后,他会把树根放到锅里做蒸煮处理,把里面的虫子杀死后,再把树根埋进土里,等树皮慢慢腐烂,就可以在不伤害树根纹理的前提下去掉树皮。
遇到体积大的树根,就需要拿注射器一点点把杀虫剂注射进去,再让树根自然风干,才能除虫去皮,最后开始进一步雕琢。
谈到自己心爱的作品,李林说这里面的故事可多了。他拿出曾在临汾市“首届民间艺术精品展”中获得金奖的作品——《文房四宝》,向记者介绍起了它们的“身世”。
“我发现这个形似笔挂的树根时,它正藏在石头缝里,为了不破坏树根的纹理以及形态,必须把石头凿碎,才能让树根完好无损。可我手边没有大型工具,便去附近的村里借了洋镐,跑到山上凿了一通,发现石头纹丝不动。随即又返回村里借大锤,发现还是不行。在村里距离山上的两里路上,我往返了好几趟,才把这个树根原封不动地拿出来。”为了让作品件件是精品中的极品,集齐笔挂、砚台、镇纸等七样树根,李林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根雕虽然非常辛苦,但看到一件件完整的作品后,我心里非常开心。除了每天的根雕和书画外,我目前正在尝试麦烙画。”
李林和老伴共同谱写的“根雕梦”不仅让根雕文化得以发扬,也让他们的人生大放异彩。(文/图记者 弓佩玉)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