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我市出现了大风降温天气,专家指出,温度降低,对于食用菌生长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因此,菇农要根据品种和出菇的不同阶段进行管理,不要“一刀切”,一定要合理安排,抓好管理,才能保证食用菌正常生长。针对食用菌冬季管理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市土肥站高级农艺师李连科,请他为广大农民朋友做具体的技术指导。
市土肥站高级农艺师李连科介绍,12月份是食用菌生产最繁忙的时段,我市大多数栽培品种正在出菇,部分准备春季出菇的正在发菌,还有部分菌种正在制作或发菌中。
目前平菇大多处于出菇阶段,部分夏末或早秋栽培的已进入出菇尾声,管理重点是保温,解决菇棚升温保湿与通风之间的矛盾。一般来说,平菇菌丝生长以22℃—26℃为宜。子实体生长发育需要的温度,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按温度类型可划分为四类:低温型平菇的子实体形成温度范围是4℃—25℃,适温10℃—18℃;中温型平菇的子实体形成温度范围是8℃—28℃,适温14℃—20℃;高温型平菇的子实体形成温度范围是16℃—35℃,适温20℃—28℃;广温型平菇的子实体形成温度范围是5℃—35℃,适温10℃—26℃。因此,采用广温型菌株的如黑优150、5902等,棚温应保持在15℃左右。采用低温型菌株的如8801、特抗1号等,尽管0℃条件下子实体不会被冻死,但生长速度很慢,赶不上上市的“黄金期”。
因此,要设法使棚温保持在10℃左右。平菇是好气性菌类,在原基形成阶段应有较好的通气条件,否则原基无法正常发生,即使偶有原基出现,也将发展成为畸形菇。子实体生长阶段更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具体的通风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而定。
金针菇大多处于出菇或即将出菇阶段,温度是控制金针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金针菇是低温型菌类,是食用菌中最耐寒的品种。子实体形成所需要的温度是5℃-20℃,生长适温为8℃-12℃。温度偏低时,子实体生长健壮,品质好。因为品种特性的关系,金 针菇管理相对简单,只需要将温度保持在8℃至12℃,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85%-95%,即可获得好收成。香菇为较典型的变温结实性食用菌。香菇的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子实体发育对温度的要求也各有不同。
香菇原基分化的温度范围一般在8℃-21℃,子实体发育温度范围为5℃-25℃,适温为10℃-20℃。花菇是香菇中的上品,培育花菇,棚内应保持干燥和强光照射,空气相对湿度不得超过70%,尤其要注意一旦幼菇开花后,湿度绝对不能“反弹”,否则将会形成“茶花菇”。如果遇到雨、雪、雾等高湿天气,可采取在棚内烧煤炉的办法降低湿度,但要注意将烟气排放到棚外。否则,将会导致产品中二氧化硫超标,成为不合格食品。培育厚菇时,应注意通风,湿度也要适宜。根据市场需求等,可降低温度,使之长成较厚的鲜菇,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商品价值。
温度是双孢菇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一般在-20℃条件下菌丝不至于冻死,因此,没有加温条件的地方,双孢菇菌丝体可以顺利越冬,来年春季升温后可再行出菇。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8℃-22℃,最适为12℃-16℃,在8℃以下难以出菇。冬季管理重点是升温保湿,一旦温度低于8℃,则无出菇的可能性。因双孢菇子实体数量少,对氧气的需求量不大,故可减少通风量。
李连科说,其他食用菌应将保温作为管理重点,其次是通风、保湿。要根据品种和出菇的不同阶段进行管理,不要“一刀切”。
李连科提醒广大菇农,部分赶元旦至春节上市的品种,如平菇、金针菇、双孢菇、茶树菇、杏鲍菇等,目前正处于发菌后期或菌丝后熟阶段,管理重点是保温,配合适当的通风措施,即可顺利完成发菌。春季出菇的香菇、鸡腿菇等处于发菌初始阶段,保温即可,不必过多管理,但要注意菌袋覆盖保温材料后,不要长期不予检查,否则一旦发生“烧菌”,则悔之晚矣。一些没有加温条件的地方,除做好菌丝体的越冬管理外,要防止人、畜为害及鼠害等。
本报记者刘静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