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生:亲身演绎“乌鸦反哺”

2013-12-19 20:31:3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翻开一本专门讲述“孝文化”的书籍——《广袤集贤》,彩页上一张名叫“鸦反哺”的照片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一位中年男子左手端着碗,右手拿着勺,小心翼翼地给身旁的老人喂食,老人安详地坐在轮椅上,腿上盖着一个小毯子,脸上露出了满足的微笑。另一张照片上,这位男子仔细给老人擦着嘴。这本书的作者景挹华告诉记者:之所以选这些照片入书,是因为刘冬生用亲生行动传递了这本书的精髓——孝。”刘冬生正是这张照片中的主人公,从2008年至2013年,他日夜照顾久病在床的母亲,其对老人的悉心照料受到了邻里的好评。今年62岁的刘冬生,原来是临纺的一名工人,在临纺倒闭后辗转成为一名电工。提起与母亲共处的时光,他热泪盈眶。

“那一年,临纺倒闭,我面临着下岗,母亲又突发脑血栓,以前颇有精神的老太太在短时间内失去了行走能力,在生活的巨大压力下,我曾一度崩溃。但身为长子,挑起赡养老人、抚养儿女的重担义不容辞。”从2008年母亲患病到2013年母亲去世,这重担一挑就是5年有余。

1992年,刘冬生的父亲不幸去世,母亲患病后身边没人照料,刘冬生就带着妻儿与母亲同住。

“多一个人就多一个帮手,我希望儿子也能耳濡目染,学会尽孝道。”刘冬生说,母亲的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差,先是腿不能动弹,后来又出现了失语症状,为了更好地与母亲交流,刘冬生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

“为了避免睡着后母亲找不见我,我就往她床头一伸手就能够到的位置放了一块木板。母亲只要敲敲木板,我肯定就会第一时间出现。”除此之外,刘冬生在与母亲相处中,研究出了一套简单手势来了解老人的心思。

照顾老人也是一门大学问,在没有经验的时候,听着母亲“啊啊”的声音,根本不理解其中的意思,经过长时间摸索和猜测,刘冬生便对母亲的心理了如指掌。

“小时候生了病,母亲会背着我到处寻医问药,现在母亲生了病,背不动她我还推不动啊。”5年多的时间,刘冬生每天都会推着轮椅,带母亲出去遛弯。“能做到这些非常不易,能一直坚持做下来真的很辛苦。冬生每天都会给老人喂饭。老人行动不便,大小便也成了问题,但从没闻到老人身上有过异味。”邻居景挹华感慨地说。

“说实话,我在推着老人迈出门槛的那一霎那,心里有过埋怨、有过委屈。但是当我推着母亲在外面散步时,她总会向来往的行人招手、微笑,仿佛告诉世人,我活得很好’。看着母亲脸上绽放的笑容,埋怨、劳累全都没了影踪。”刘冬生说,在外人看来,照顾老人和照顾小孩是一个道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这样。小孩一天比一天长得生龙活虎,照顾起来有个盼头。然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却是一天不如一天,能看见母亲在有生之年开心幸福,就是最大的满足。

夏天的时候,屋里蚊子多,搭上蚊帐母亲会觉得透不过气,到了睡觉的时候,母亲在一旁睡觉,刘冬生就徒手打蚊子,基本每天都得折腾到半夜两三点。

母亲喜欢吃油条、火烧、豆腐脑,刘冬生就会早起去买。随着老人身体退化,有些东西不易消化,他就在家做一些诸如鸡蛋糕、拌汤等食物。诸如按摩、饮食搭配、冷暖协调等照顾技巧没人教授,刘冬生就一点点摸索、学习。

“记得有一天早晨,我正喂母亲吃鸡蛋,她刚吃一口就倒到了我怀里,我突然就觉得不对劲。把她扶起来以后,又倒了下来,这一倒就再没起来。母亲十月怀胎把我带到这个世上,最后能在我怀里离开,我也觉得很欣慰。”说到动情处,刘冬生流下了热泪。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羊羔尚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也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何况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我们。

希望这种值得社会普遍称道的美德——养老、爱老能在每个人身上都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记者 弓佩玉)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情洒教坛终不悔

 

下一篇: 用心教书用爱育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