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亩芦笋,仅两个半月时间就收入4.8万元,这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12月14日,记者来到霍州市大张镇五里垣村,芦笋种植户王素平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种芦笋效益高、风险小,最关键的技术和销路问题,我们只需投入劳动,便可坐在地头数钞票了,凭良心说,能有这样的好收成,应给宋加香记头功。”在五里垣村,和王素平一样在芦笋协会帮助下发展起来的种植户还有20多户。
村民所说的宋加香家住五里垣村,是当地引种、推广芦笋种植的第一人,现为霍州市芦笋协会会长。2006年,通过外出考察、请教专家并进行技术论证后,宋加香决定在自家的地里试种芦笋。村里没有人种过芦笋,村民对种芦笋心存疑虑,都处于观望状态,种植技术、经验、销路都要靠宋加香自己摸索,包括家人在内的许多村民都替他捏了一把汗。宋加香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育苗、定植、管理等各个生长环节。2007年,他的4亩芦笋实验田喜获丰收,宋加香的成功激起了村民种植的热情。
万事开头难,首当其冲的是技术问题,为了推广芦笋种植,宋加香常常把农民带到笋田里进行实地讲解,从育苗、定植、定植后的管理、采收期的时间到采割的尺寸、质量、销售价格与渠道,每一个关键环节都详细地为村民现场指导,并定时聘请资深专家前来培训,解决农户生产中的疑难问题,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种植技术。2008年,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渐渐打消了疑虑,纷纷加入到芦笋的种植行列中,村里的芦笋种植迅速发展到20余户。2009年,宋加香牵头成立霍州市芦笋协会,采用“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为广大笋农在种植、栽培技术等方面提供帮助支持。
怎样才能把芦笋产业做好、做大、做强,科普要先行,管理是关键。2009年以来,宋加香先后完善了协会科普宣传栏、电脑、电视、光碟等设施,发放宣传资料,还组织了一批由50人组成的技术骨干多次到永济、山东、河北等地进行考察并接受培训,并多次把外地专家请回来实地开展技术培训。通过常年开展科普惠农活动,协会培养了一大批“懂知识、会管理、善经营”的技术骨干。
今年4月,一场春寒降临,笋芽受冻,灾害致伤。宋加香时时关注天气预报,4月5日,寒流来临之前,宋加香及时指导笋农将15公分-18公分不够尺寸的芦笋全部采割,这样给每户笋农挽回损失达1000余元。4月8日,强寒流再次来袭,宋加香带领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笋农给芦笋进行覆盖地膜或覆土,这样也减少了一部分损失。4月18日,一场雪灾,又给芦笋一次严重的致伤。两次冻伤后,刚出的笋芽又再次受到冻害,可谓是雪上加霜。为了使芦笋损失下降到最低,宋加香及时调回芦笋苗——促芽先锋,免费提供给笋农,并指导笋农及时给芦笋追施,使新芽再发,芦笋又绿,为芦笋产业挽回损失300多万元。
为了扩大种植规模,不断向产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迈进,同时降低市场风险,宋加香积极与永济连桥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供销关系,走“企业+基地+农户+协会”的生产经营模式,对笋农的产品进行统一收购,破解了卖笋难问题。目前,协会建立了16个育苗基地,引进了美国王子、冠军、哥兰德、丰特利新品种,又为笋农制订了新的种植方案,“增大密度,地膜覆盖”新技术的应用,切合当地实际,受到笋农们的欢迎。
“家里种芦笋,收入几万元,胜过城里人,日子比蜜甜。”这是五里垣村的笋农们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如今,在霍州芦笋协会的带动下,老百姓从中尝到了甜头,种植芦笋的农民越来越多。目前,已有5个乡镇、60多个村、300余户笋农,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年产150万公斤,收入超过1200万元。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