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稳兴的电影梦

2013-12-29 20:31:4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19年的流放经历,让苏武在大汉丹青上书写下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六千九百多个日日夜夜,苏武饮雪吞毡,风餐露宿,忍受着屈辱和迫害,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惊奇,传送了一段铭传千古、荡气回肠的悲歌。

对于苏武的印象,人们更多来自于史书抑或戏曲,而电视、电影对他的深度刻画可谓凤毛麟角,我市冶建学校的郝稳兴,凭借着30年如一日的坚持,完成了电影剧本《苏武》的创作,让人们重新审视那段特定的历史,给人们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苏武。

黑白影像 斑斓电影梦

今年59岁的郝稳兴出生于黄河岸畔的一个小村庄,幼年时,最高兴的事莫过于看电影。每当要放电影时,整个沉寂的村子都沸腾了,大人奔走相告,孩子欢呼雀跃,如同过年一样热闹,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儿时,一听说要放电影,我的心里就像长了草一样,怎么都静不下来。天还没黑,就迫不及待地吃完饭,早早地搬上凳子去占地方。”郝稳兴坦言,那时的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看电影就成了他儿时文化生活中最丰盛的大餐,就像一个长途跋涉在茫茫沙漠中的人,口焦唇裂,突然看到一泓碧水般欣喜万分。儿时的他,常常随着黑白影像中主人公的悲欢离合或潸然泪下,或开怀大笑。

电影好像对郝稳兴施了魔法一样,也就是从那时起,不知天高地厚的他萌发了要写电影剧本的想法。这一看似不实际的梦想,在郝稳兴幼小的心灵扎根生长,他每次写的作文都被作为范文在课堂上宣读,他尽情享受着小伙伴们投来的羡慕眼神。

岁月如梭,光荫荏苒,郝稳兴参加了工作,但儿时的梦想并未随着岁月的变迁而流逝。在冶建宣传部工作的他,先后在中央及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百余篇,工作之余,他自费订阅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创作》杂志,每期都用心学习,反复研读,认真揣摩,并先后在该杂志发表了两篇电影评论。

1985年,在全国首届青年影评征文中,郝稳兴撰写的《追求光明的交响曲》一文,获三等奖。证书寄到单位,郝稳兴获奖的消息炸开了锅,而他要写电影剧本的事更是同事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虽然不少好友劝他放弃,但这次获奖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创作电影剧本的步伐。

浩瀚史料 彰显爱国情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个同事那里听到了《苏武牧羊》的歌曲,苏武这个人物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郝稳兴开始尝试写电影剧本。翻阅历史,他被西汉时期一个铁骨铮铮的北方汉子——苏武的故事震撼了。

“作为西汉时期最著名的使节重臣,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过苏武牧羊那段悲壮震撼的故事,但除了戏曲和上世纪40年代的黑白电影,苏武极少被搬上银幕,人们仅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刻画心目中的苏武形象。”郝稳兴感到前所未有的遗憾,他下定决心要完成这一电影剧本。

经过前期不间断地准备,2006年,郝稳兴开始动笔。

为了重新挖掘这段历史,郝稳兴遵循历史剧创作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从浩繁的史料中,寻觅着人物的活动轨迹,把握着人物的思想脉络,颠覆了传统戏剧中对苏武个人命运凄凄惨惨、悲悲切切的刻意渲染,另辟蹊径,把重点放在对人性的描写上,力求在文学语言与影视语境间做出一种全新的尝试,他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对苏武的心路历程及人性的情感进行详细描写,对历史史料具体细节进行深度刻画,对那个特定年代的情节和悬念进行加强,延伸人物背景,拉伸故事线的时间轴,使之有呼之欲出的人物,也有扑朔迷离的情节,还有丰富的情感描述,从而刻画出苏武对祖国的忠诚,升华了苏武奉命出使,皓首而归,穷厄荒漠十九年而威武不屈、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得苏武这个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更加丰满,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具现实教育意义。

在烟波浩瀚的历史海洋中,郝稳兴寻觅着苏武的人生轨迹,无数次前往图书馆、新华书店,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冶建破产后,根据组织安排,郝稳兴成为了冶建学校的一名老师。每天晚上备课后,他都要专门腾出几个小时进行创作。

2006年夏天,85岁高龄的母亲病重,郝稳兴将母亲接到家中,悉心照料。写作时间受到限制,每晚等母亲熟睡以后,他还要在台灯下继续写作直至深夜。那段时间,他就像着了魔一样。”妻子马永华回忆起爱人曾经奋笔疾书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她笑着说,在写作的时候,经常听到他一个人在书房自言自语,推开门才发现他是在揣摩人物、确定语境。她知道我这个人倔。”郝稳兴对创作期间妻子对他的支持非常感激,妻子为了让他安心创作,将照顾母亲的活全部揽下。

剧本完成 期待被拍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历时三年,郝稳兴终于完成了剧本《苏武》的创作。拿着五万多字的剧本,他如释重负。

机缘巧合,郝稳兴认识了临汾市文联副主席夏全发,对方被他的精神所打动,将剧本推荐给原山西电影制片厂厂长阎安广。阎安广专程到临汾看了剧本,并提出修改意见。根据阎厂长提出的意见,郝稳兴对剧本进行了修改。2010年2月,山西太原市正大文化艺术发展总公司将电影剧本《苏武》上报国家广电总局审查备案,获得批准,并取得拍摄许可证。这对于郝稳兴这个业余作者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喜事,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按照规定,拍摄许可证有效期为两年,这期间,如果找不到赞助,拍摄许可证只能自动作废。”拿到拍摄许可证,郝稳兴每日沉浸在无尽的喜悦中,他依稀看到《苏武》被搬上银幕,收获着观众如潮的好评。

2010年春天,工作之余,郝稳兴踏上了寻找投资方的征途。从临汾地方的有关领导到社会贤达,他都登门商谈,但都无果而终。从百花争艳的春天到风雪弥漫的隆冬,他不停地找人,不断地商谈,随着季节的转换,心情愈来愈沉重,从豪情满怀到一落千丈。他像一叶扁舟刚刚驶出港湾,便被无情地搁浅在沙滩边上。

“我乃一介书生,长期在学校工作,社交面较窄,而电影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对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郝稳兴说,追梦的道路漫长艰辛,坎坷曲折,也曾多方奔走,无奈资金不到位,始终未果,拍摄许可证也早已作废,这种境况曾让他一度气馁灰心。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让每个人出彩”的话语,犹如春风拂面,让他冰封寒心的电影梦又一次融化复苏,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又一次看到了实现梦想的希望。(记者 卢凯 赵亿平)

     

责任编辑:李甲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