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平阳,活跃着一支一万多人的老龄志愿服务队。从60多岁到80多岁,成员大都是华发满头的长者,有老干部、老工人,有老专家、老学者,有活跃的文艺骨干,也有忙碌的家庭妇女……几乎在每一条大街小巷,每一个广场、公园,每一个基层社区,都能见到这支队伍成员的身影。前不久,这支队伍被全国老龄办授予“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
目前,临汾市有53.5万老年人,开展老年社会管理成为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市老龄办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开始尝试组织建立临汾老龄志愿服务队,目的是以此为依托,为全市老年人搭建一个“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组织平台。
在2012年10月的“敬老月”启动式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赵建民亲自把“临汾老龄志愿服务队”的大旗授予了这支队伍,当时,只有两支分队300余人。此后,该队伍不断成长、壮大,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已经发展到120支分队10024人,日常活动涉及包括老年文艺、体育、医疗保健、法律咨询、民事调解、青少年教育、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12个方面,服务活动遍及临汾的大街小巷。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尽己所能,践行志愿精神,为政府分忧,为社会服务!”在2013年“敬老月”启动仪式上,老龄志愿服务队副总队长郭艳香领誓,座无虚席的临汾影剧院内,站起一大片银发皓首、精神抖擞的老年人紧跟着齐声宣誓。
一群热心老人
老龄志愿服务队成员的年龄大部分都在六七十岁,他们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有爱心、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敬老院是困难、孤寡、无助老人聚集的地方,老龄志愿服务队把这些地方作为活动重点,隔几天,就组织各个分队到就近的敬老院、老年公寓和老人们欢聚一堂,或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讲新形势,或张贴宣传画,或演出节目,或组织退休医疗专家为老人们义诊。一年来,老龄志愿服务队共组织活动26次,参与人数5600余人,深受欢迎。
这样的活动并不局限于敬老院。很多老年人身患常见病、慢性病,可由于各种不便,许多人只能扛着、忍着,不去医院就诊。根据这一情况,服务队从各医院退下来的老医生中抽调了多名老中医、西医、骨科专家,在平阳广场、鼓楼广场、临钢社区、坂下社区等开展义诊活动20余次,就诊人数达千余人次。
老龄志愿服务队还先后组织多名退休医疗工作者赴襄汾县邓庄镇、尧都区屯里镇、枕头乡等地进行义诊,前后接诊人员达1620人(次),并向当地的老年人发放了3000余元的常备药品;当义诊服务队前往襄汾、曲沃农村时,当地村民排成了长队,许多从来没有去过大医院的患者第一次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专家的诊治。
2012年冬天,老龄志愿服务队发现市区东关有一位流浪者露宿街头,这位老者因患老年痴呆,语言表述不清,说不清楚自己的姓名与住址,热心市民只能照顾他的生活,却无法更好地安置他。天寒地冻,老人冻坏了怎么办?几位队员感同身受,给老人送吃的喝的,送棉衣棉被,并与民政部门取得联系,临汾市社会救助中心将老人送到了尧都区青城敬老院。
一位70岁的老太太长期在市区流浪,说是儿子不让回家。老龄志愿服务队的几位队员听后义愤填膺,他们多次做工作,几经周折,最后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终于把老太太送回了家。
老龄服务队80岁高龄的左引弟看到马路上有坑时,主动用自行车驮来地砖,亲自铺路,方便了行人……志愿服务队的100多支分队,每队包扶1—2家困难户、空巢老人,为敬老助老做了大量的工作。一年来,他们先后帮扶困难、残疾、孤寡、空巢老人236人,慰问流浪困难人员20余次,帮助特困老人向政府申请救济12人(次),帮老年人办理《老年人优待证》60多个、残疾证》12个,帮助14名老年残疾人向有关部门申请了轮椅,举办敬老、助老知识讲座8次,受益者非常感动。
一辆公益三轮车
老龄志愿服务队经常要外出搞活动,为了方便运送道具、音响等,市老龄办购置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这些可爱的老人,为这辆三轮车安排了许多工作内容。党的十八大《公报》一发表,他们不仅自己认真学习,深入讨论,同时,在人员聚集的地方广为宣传。68岁的焦金生骑上三轮车带着音箱,为宣传十八大精神和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走遍了临汾的大街小巷。与此同时,他们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印成宣传册、制成音频存入U盘,走到哪里,发到哪里,播放到哪里。
入冬以来,各团队的活动并没有停止,全民健身的热潮仍然在各社区开展。但是,根据天气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服务队建议开展适应老龄同志的各种讲座,共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专题讲座、尊老敬老爱老和孝道文化讲座、医疗保健知识讲座10余次,听课人数达5000余人。
一枝平阳花儿
临汾市老龄志愿服务队中,有一支王牌艺术服务队——“平阳花艺术团”,这支队伍里,妇女占了大多数,故此被临汾市妇联命名为“平阳花艺术团”。团长郭艳香,副团长孙英爱、马淑文、郭江平等思想进步,作风正派,乐于奉献,不怕困难,发动队伍,一年四季活跃在临汾市的各个社区,每个角落。他们动员扑克摊、麻将桌的老人参与社会活动。他们是文艺宣传队,更是老龄志愿服务队。
每逢节日,平阳花艺术团”总要选一些优秀节目在平阳广场、鼓楼广场、汾河公园等地及社区进行展演。他们的精彩演出活跃了临汾的文艺生活,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为了进一步做好临汾的文化艺术工作,让老龄志愿服务活动普及到各个社区,平阳花艺术团”在临汾市8个办事处、45个社区积极开展老年社区文化艺术活动,精彩节目获得了不少掌声。
今年7月,艺术团组织了40多人去革命圣地延安采风,当她们的节目在宝塔山下的广场演出时,所有当地晨练的人都聚集过来观看,许多人兴高采烈地问:“这支队伍是哪里的?”他们自豪地说:“山西临汾!”
今年夏天,老龄志愿服务队还组织了“舞动临汾”广场舞表演大赛,同时在“山西省社区电视文化节”活动基础上,整合队伍,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老年社区文化活动,其中有8个节目入选由省委宣传部、省民政厅、省文明办、山西卫视联合举办的“山西省社区电视文化节”优秀节目(全省30个),并荣获“最佳创意奖”、最美广场舞奖”以及“最美合唱团奖”及“最高风华奖”提名等;一个节目入选省老龄委“金秋风韵”老年文艺展演。在第三届全国老年人才艺大赛中,他们共获得国家级奖项3个,省级奖项6个。
今年10月,平阳花艺术团”应邀组织120多人的队伍,带着10多个节目,自费赴台湾宝岛演出,精彩表演获得了优秀组织奖和最高金奖,参加演出人数之多,演出影响之大,被当地组织者赞为“实属首例”。
近年来,平阳花艺术团”的精彩节目先后在北京、大连、山东、郑州、沈阳、广州甚至在俄罗斯、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均获得较高级别的奖项。这朵“平阳花”芬芳临汾城,香飘全中国。同时,他们还深入各基层社区、敬老院、光荣院以及驻军部队、军休所等进行巡回宣传演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群爱心妈妈
“平阳花艺术团”从成立起就在临汾市妇联的号召下开始参与恒爱行动,用一根毛线牵起了爱心妈妈(奶奶)和孤残儿童的心,播撒了温暖、爱意和希望。去年,她们先后为孩子们织了189件毛衣。167件毛衣交工后不久,妇联又紧急通知说,彭丽媛等公益明星要到红丝带小学看望孩子们,希望爱心妈妈们在10天内为孩子们织些新毛衣,爱心妈妈们闻讯争相报名,争分夺秒地织毛衣,仅仅用了8天,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今年又为孩子织了300多件毛衣。这份爱心善举,传播了爱的理念,凝聚了更多相互支撑的力量。
当老龄志愿者们得知大宁一山区学校有困难时,主动捐书包40个,文具盒60个,图书千余本。当他们看到山区学校学生的衣服、鞋、帽破烂时,又组织艺术团的同志捐献衣物、鞋帽460件,参与捐款捐物的达2000多人。
这支优秀的队伍,对自身的发展建设仍然有着较高的要求,2014年,他们将帮助组建80个基层老年协会、建立15个基层“妇女之家”、帮扶100名需要救助的老人,营造一个全社会关爱老人的浓厚氛围,用实际行动实现家庭和谐,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仍然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2014年,临汾市老龄志愿服务队将把党的政策编成快板、相声、歌曲、戏曲等,深入社区、厂矿、乡村、人员密集的地方进行宣传,力争使三中全会精神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家喻户晓,让每一位老人都生活得幸福、自信、健康、快乐,使临汾到处洋溢着中老年朋友的欢歌笑语。他们还积极参加学雷锋纪念活动、“文明临汾”公益宣传,发挥余热。
记者手记:老有所为”是老年人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我市老年人通过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努力实践老有所为,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其中,临汾老龄志愿服务队是老年参与社会的一个典范,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也涌现出许多非常感人的事迹和先进人物,这项活动应该常此坚持下去。在我市,50多万老年人是不可忽视的,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记者 韩晓芳)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