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岁月的变迁

2014-02-19 08:41:4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报纸就是历史的日记,收藏报纸就是在见证岁月的变迁。”——曹保珠

走进曹保珠的家,一间面积不大的房间里整齐地码放着一排排的藏报箱,里面存放着琳琅满目的各类报纸。曹保珠翻阅着手中的藏报夹,向笔者展示着他的收藏,“这张《申报》是在1873年出版的,这张报纸是我收藏年份最早的一张;这张《晋报》是1902年8月4日太原出版的第一张山西创办的报刊,其历史价值已不可限量……”曹保珠,今年47岁,蒲县煤炭运销公司职工,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第一届理事,山西集报联谊会副会长。他的最大喜好就是搜集每天出版的各类报纸,问他集报的年头,他说从1985年开始集报,已将近30年,收藏的报纸已超过15000多种。现在,读报、集报已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读报、集报已经无法满足曹保珠的生活,他开始给报社投稿,有不少稿件被发表,这也激发了他与报纸的结缘。

曹保珠是土生土长的蒲县人,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迷上了集报,他最先收藏的报纸就是《山西日报》。曹保珠说作为《山西日报》的忠实读者,他当年最大心愿就是能够收藏一份《山西日报》创刊号。为了收藏一份创刊号,他与报友沟通、刊登征购交换信息,但一直杳无音讯。

直到1999年,在革命老区延安参加第七次全国集报发展研讨会时,他有幸认识了原河北省《石家庄日报》社副总编许锡良先生,在与许老交谈中谈起了他多年的夙愿,并托许老代为寻找,在许老的鼎力相助下,2000年2月18日,他终于得到了这份迟到的创刊号,圆了他作为一个集报者的梦。

多年来他通过与报友交流、古玩收藏、网购、刊登征购等方式,收集到各大媒体不同时期出版的反映重大事件的喜报、快报,号外和文革时期的“新一号”和“复刊号”,海外版的“试刊号”和一些专版的试刊、创刊、停刊,以及下午版的首期珍贵系列报纸约100余种。在曹保珠的众多收藏中,有关家乡的各类报刊也是他收藏的重点。从1948年解放后的《临汾人民报》到现今的《临汾日报》、号外、特刊等报刊,全面展现了临汾自解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在曹保珠的收藏中,藏有日本出版、山西发行的《晋乘》报第一号、第三号。这一份册报,系光绪33年山西同乡会在日本创办的,距现在有100年的历史,对研究山西早期的新闻、报业史科等,都具有一定的可考价值,而且现在这份报存实量非常稀少。而恰恰是这份册报,让曹保珠有了一段难忘的经历。

2013年9月,一位“不速之客”突然来到曹保珠的家中,来者表明来意,他是山西太原人,现就读于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他所学的专业是亚太文化,通过在网上查找得知,曹保珠藏有《晋乘》,希望能有幸一晤,这对他的毕业论文可以有很大的帮助。曹保珠得知对方来意后,不仅拿出了自己藏有《晋乘》供学子研究,还无偿为这位远方来客复印了一份,并祝学子早日学成归来。

在多年的集报过程中,曹保珠坚持发挥报藏优势,走藏、鉴、研、展相结合的模式,促进报纸文化的传播。他潜心著述研究,将读报、研报、用报有机结合,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在各类刊物上发表了集报文章数十篇,把自己藏报读报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其他藏友,并与藏友合办了山西第一份集报民刊《三晋集报》。他还多次参加各类集报精品展活动,并对外无偿提供资料查阅,接待全国各地报友来访,以增进报藏的交流和展示。

曹保珠告诉笔者集报人有个至理名言,“集报于个人、服务于社会、奉献于人民。”在曹保珠收藏的报纸中,你既能看到过去的苦,也能看到现在的甜,更能展望更好的未来。各种不同年代的报道,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出城乡面貌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文环境的不断变化。在历史长河的篇章中,曹保珠以特有的方式,保留着一份记忆,为我们能更好的了解过往,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讯员 金翔宇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