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暖意融融。一走进襄汾县汾城镇北膏腴村黄土地布鞋厂就看到,一台台电动缝纫机在一帮娘子军的操作下飞速转动;裁剪下料的剪刀,发出富有节奏感的咔嚓咔嚓之声;传送材料运转半成品的工人,穿梭在车间的每个工序岗位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昔日的农家布鞋,如今成了赚钱新门路。
为梦想,他放下“泥”饭碗端起“布”饭碗
驱车驶入北膏腴村,再一路往西,不远处坐落着一排排整齐的厂房,这就是农民王五“梦实现的地方”——黄土地布鞋厂。说起自己的创业史,王五深有感触。
“虽然是个农民,可我就是爱做点小买卖,不爱种地。”不安分的王五,面对着自家十几亩地,心里冒出个念头,“要是我能盖这么大的厂子多好!”当时,村里有不少群众兴办家庭式鞋厂,王五发现制鞋行业虽然是新生计,但是前景广阔,于是和妻子臧丽娟商量后,开了家制鞋作坊——丽娟布鞋厂,走上了一条艰难的创业之路。
2008年鞋厂开张第一天,做了8双鞋子,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能生产鞋子就可以做鞋的生意了。为了经营好鞋厂,夫妻俩把全部心血都投了进去。每天早晨5点起床,忙到深夜10点多才收工,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累得连梦都没机会做”。可在头一年的经营中尝尽了经商的“酸苦辣”,惟独没有品味到甜的滋味。市场太小,产品单一,仅有的8名员工又总是心不在焉,他干着急却又束手无策。一年间,他苦苦支撑着入不敷出的布鞋加工厂。
为让布鞋厂能撑下去,他们不得不四处借钱,背上了数万元的债务。多少次在绝望中怀疑过自己的能力,也无数次地想过放弃,可是面对眼前的一切,他们知道没有退路,只能咬着牙往前走。他们体会到了创业的艰难与市场的残酷。
能吃苦,他将“布”饭碗变成了“金饭碗”
“第一年的打击太大了!但那时我想,再痛苦也得顶住,我一倒下就意味着可能全盘皆输!”王五说。为了多一些样式,他四处借贷,往返于西安和咸阳之间购买设备,添置新模具;为了打名气,他在每个乡镇集市上挨家挨户推销自己的鞋。“当时农村已经有几家发展起来的布鞋厂,很多摊主看都不看我做的鞋,我也不管那么多,放下鞋就跑。”在农村推销完,王五又背着一袋子鞋进了城。沿着布满小店的大街,看见鞋店,他就进去推销自己的产品,没想到城里很多店主都很感兴趣,但提出一个条件:只能做代销,而且要等销售完了才能与他结账。王五喜出望外……一路走一路联系,竟谈妥了十几宗代销生意。
做生意就像玩多米诺骨牌,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靠着勤奋、诚实、守信,王五的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顾客青睐。第二年,他就还清了所有债务,还在市场上打开了稳定的销路。边卖鞋边琢磨鞋子的营销技巧,钻研消费者喜欢什么样款式的鞋子,王五成了半个鞋业营销专家。2012年,王五用赚来的钱添置了新设备,注册了自己的品牌“黄土地”手工布鞋,又在当地人社局的帮扶下,成立了黄土地布鞋厂,扩大了布鞋加工规模。
同富裕,他用“金饭碗”引领乡邻共建小康梦
昔日的农家布鞋,如今成了赚钱新门路。王五,不仅把千层底布鞋做成了品牌,做出了规模,还带动了周边村民一起致富。“销路广了,自然帮忙做鞋子的人也要多。”王五说。
王五的工厂吸引了村里的很多家庭妇女在这里工作,家远一点的还可以把活带回家去做,成了“不坐班”的员工。农闲时间她们在家纳鞋底,到厂里拿计件工资。
村民李淑芳就是其中一员,她在这个厂的工作是上鞋面,一天可以上100双左右,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感觉这个挺适合我做的,我从小就做这个布鞋,十几岁就开始做了。”李淑芳笑着说,“家在附近,既可以到这里来上班,又能照顾到家里的大小事情,每个月有个一千多的收入,也挺不错的。”
“我腰受伤后,做不了重活,一直闲在家里,每天孩子去读书后,我就到厂里纳鞋底。我身体不好,做得慢,但这些都是手上活,做起来不累,我来了11天就拿到了180元钱。”65岁的崔香芬一边纳鞋底一边告诉笔者。据了解,为王五制作布鞋的农村妇女已有100余人,这些妇女中有专门纳鞋底的,有专门做鞋帮子的,有专门打衬子的,还有不少60岁以上的老太太,大家都成了做鞋的行家。
从最开始的几平方米小作坊,到现在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从刚开始的几台缝纫机,到现在缝纫设备齐全;从最初的几名员工,到现在的有一百多名工人做工;从每天只能做几双布鞋,到现在日产布鞋2000双,月均销售额达100万元。想想这几年的发展,王五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这是王五最喜欢的一句歌词,如果内心没有对梦想的坚持,如何能忍受这几年的艰辛磨砺?守得云开见月明,这是对辛苦努力的最好回报。
说到未来的打算,王五满怀信心地说:“希望厂子能越做越大,订单越来越多,为更多留守在家的乡邻创造工作机会,带动大伙儿一同富裕。”(通讯员 仪舒玉)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