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一次意外事故后的工作调动,让他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此,他几十年如一日守山造林,硬是靠自己手采、肩挑、播种、育苗、移栽,使昔日的荒山变成如今的绿染山川。如今,这位80岁高龄的老人30多年来植树造林24000亩,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绿色财富。他就是吉县的“义务植树劳动模范”胡巨财。
1954年,19岁的胡巨财跟随家人从安徽逃荒到吉县,历经生活的艰难,1973年到了吉县林业局工作,这份工作让胡巨财的家庭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怀揣着一份感恩与知足的深情,他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然而,几年后的一场车祸却给他平凡的人生带来了一次重大的转折,也正是因为这场车祸,让他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1980年3月的一天,胡巨财正在地里干活,听到村里的广播通知他去公社召开紧急会议,他急忙放下手中的活儿,骑上自行车前往公社。由于心里太着急,胡巨财在去往公社的路上不小心发生了车祸。身体康复后,林业局领导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为他的健康着想,便把他调到刚规划到林业局的东王林场当场长。相对于林业局繁忙的工作来说,林场的工作要清闲的多,可一向对工作尽职尽责的胡巨财不但没有乐享清闲,反而让自己更加忙碌了起来。
胡巨财刚来到东王林场的时候,那里完全是一片荒山,说是林场却不见林,只有几间破旧的小窑洞孤零零的立在其中。“看到那光秃秃的土地,我就钻心的难受。我是农民,从小就和土地打交道,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我们国家的命根子。我不忍心让这片土地在我眼下继续荒下去!”胡巨财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这里变成一片绿林!到林场的第二天,胡巨财就带领着东王林场100多名护林员热火朝天地开始了除荒工作。万事开头难,工作一开始他们就遇到了困难,“还没锄了几锄头就感觉硬邦邦的,原来这土里有好多石头,我们只能拿镐使劲挖,把石头挖出来扔到旁边的沟里面。”胡巨财说那时候条件很艰苦,不像现在有各种先进的工具,运土、运石头,都是大伙儿一平车一平车的运,一天下来,有的人连胳膊都伸不直了。作为带头人,胡巨财更是起五更摸半夜,没睡过一个好觉。用他自己的话说却是“身累心不累,一想到日后这里能长满树木就特别有干劲。”在胡巨财的带领下,坚硬的石头地终于被翻整平坦了。在栽种树苗的工作中,他们又遇到了造林最大的困难——缺水。经过几日几夜的深思熟虑,胡巨财想到:“如果能在山沟的低洼处打一口水井,再把水引到山上来,这样就能浇灌树苗了。”拿定主意后,造林心切的胡巨财不等天亮就独自上山去勘察,经过大伙儿的共同努力,水源终于解决了。
解决了缺水问题后,树苗很快就种上了,可如何能保证这些树苗都能存活呢?很多地方年年植树,年年却总不见林,“栽下去就不管了,这树能活了才怪呢?”胡巨财把这些幼苗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雨雪风霜都挡不住他培苗育苗的热情,在心血和汗水的浇灌下,第一批栽下去的幼苗在曾经荒芜的山头上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用它们嫩绿的身躯换来了胡巨财的笑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胡巨财早已把树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常对别人笑谈说:“这满山的树都是我的子孙。”但是提及自己真正的子孙和家人,胡巨财却充满了愧疚,“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老伴一个人带大的,她和孩子们都理解我、支持我,可我却一心照料着我的林子,很少照顾到他们,这些年来我欠他们啊!”如今,胡巨财老人已经80岁高龄,但他对那片绿色的热爱却丝毫不减,依然义务地为当地一家苗圃做技术顾问。他说:“我最高兴的就是看到自己培育的苗木被送往各地栽种,被拉走的越多我就越高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胡巨财老人用毕生的辛劳和汗水守护着绿色,播种着希望。(记者 荀丹薇)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