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高秀云 李晓琳 柴云祥)“不管我们将来是否有自己的孩子,绝不能虐待海缔;不管将来海缔患有任何疾病,我们夫妻都要尽其所有为他治疗;不管将来我们家庭如何变故,只要还剩下一个人,都要将海缔抚养到底……”30年前,当发现抱养来的孩子被确诊为先天性弱智时,苑秀华和丈夫马晓林签下了这份“夫妻协议”;30年来,他们信守承诺,爱倾智障养子,谱写人间大爱。他们的事迹,随着央视2月16日的播出,在平阳大地传为美谈。
苑秀华是尧都区重工局一名退休干部。1984年,他和丈夫在黑龙江收养了一名男婴,因为婚后几年没有生育,小两口对孩子十分疼爱,用心给他取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马德海缔。
俗话说:“三翻六坐七爬”。7个月后,婴儿该有的变化,在海缔身上都没有,不哭不笑,眼神呆痴。
医院的结论是:先天性愚生儿。
身边所有亲朋都劝苑秀华夫妻把孩子送回去,或送到福利院。夫妻俩却不约而同地向对方提出相同的问题:“如果孩子是咱们亲生的,怎么办?”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们艰难地做出决定:把孩子留下来,并签下了文章开篇那份《夫妻协议》。
1985年,为了照看尧都区金殿镇年迈的叔叔,苑秀华小两口带着孩子回到临汾。边工作边给孩子看病,临汾、太原、北京、上海均医治无效,昂贵的医药费,使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负债加重。
智障的海缔发育迟缓,四岁才会站立,五岁才迈开步。该上幼儿园了,市区竟无一家愿意接收。苑秀华先后找了四任保姆,都知难而退。不得已,上班时只得把孩子锁在家里。当下班匆匆赶回家,眼前的景象让人欲哭无泪:孩子在地板上睡着了,墙上、床上、桌子上,不是屎就是尿。蜂窝煤扔进水缸里,鞋、袜这里一只,那里一只。
同事邻居同情他们的遭遇,劝他们生一个或再抱一个,但一来没有精力再养育第二个孩子,二是怕有了健康的孩子,不能再全身心照顾这个智障孩子。他们决心终身只要海缔一个,把所有的爱倾注给他,帮他学着和小朋友玩耍,送他去特教班上学,走到哪里都把他带在身边。
寒来暑往三十年,如今苑秀华夫妇已年近六旬,30岁的海缔虽只有几岁儿童的智力,但举止文明、干净卫生,学会了煮方便面,还能沏茶送水。一个人骑车出去,也可以安全回家。
苑秀华说:“孩子依恋我们,我们也爱孩子,他是我们给自己良心的一个交代。”2003年,苑秀华当选尧都区第七届政协委员。她推己及人,提交的《把残疾弱智儿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落到实处》提案,最终被国家、省、市残联采纳。
退休后,苑秀华热衷公益事业。去年,她应聘为山西电视台“小郭跑腿”和事佬,用她的爱心,化解家庭矛盾,弥合情感裂痕,为和谐社会奉献余辉。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