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伐木 我来护林

2014-03-11 20:49:4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3月10日傍晚7时许,七里峪景区检查站栏杆坚守岗位,一辆红色的轿车停在了栏杆前,旁边的小房子里走出了一位体形稍胖的人,他让司机下车登记,又询问车上有几个人?是否带了火种?那认真的神情让人肃然起敬。抬起栏杆放行车辆,还不忘嘱咐司机:山高坡陡转弯多,请注意安全”。这就是护林员李锁每天的工作内容。

“父亲是伐木工。”李锁说,他父亲叫李保山,1958年,成为七里峪林场的一名伐木工人,他的足迹踏遍了林场境内的山山沟沟,在林场一待就是29年,直到1987年退休。随后,子承父业,李锁也来到了林场,从事伐木工作。

李锁回忆:起初父亲响应国家建设来到林区,担任指导员,后成为采伐队队长,当时的采伐队又叫连队,一个队有200余人,采伐队一入林区就要面对许多问题。首先是人心不稳,许多人适应不了艰苦的生活与恶劣的工作环境,选择了退却,只有少数工人坚持了下来。”七里峪林场管辖区森林植被茂密,草丛中有毒黑乌蛇,蛇药是工人随身携带的必需品。由于伐木过程中有人经常被咬伤,为此,父亲要做工人的思想工作,鼓励和团结他们,积极完成工作指标,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三年了,在家待的时间不足一年。”年幼时的李锁贪玩,跟父亲到林场还觉得的挺美,与父亲的工友一起挤在帐篷里感到很有乐趣。

在那个年代,当一名林业工人,感觉挺光荣,村民们也很羡慕。但微薄的工资让一家人的生活还是很窘迫,生产队经常在喇叭中广播欠款户,李锁家就榜上有名。父亲一年之中回家次数不过几天,腊月三十村民都准备过年了,他才值完最后一个班往家赶。

李锁曾在小学寒假时,陪父亲一起在林区吃住了一个星期,每天早上7点吃完早饭后,带上干粮开始赶往林区,午饭是在伐木间隙解决,夜里才能回来。父亲让他捡落下的树枝,他干的活最轻。在他抬头的瞬间,看到父亲穿着土色的棉袄,低着头弯着腰,才用手中的锯子将树锯了一半,汗水已经流了下来,父亲不停地喊着口号给自己鼓劲,同时也激励着周围的工友,当时觉得这场景很有意思。

自此,李锁对父亲的工作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他问父亲:为啥咱们要伐木?”父亲告诉他,修铁路、采煤、造房子,都要用到木头,伐木就是为了建造,祖国建设发展离不开它。

1987年父亲退休时,李锁没有拗过父亲,也成为了一名伐木工。父亲离岗前,还亲自带他跟班作业。他看到父亲低着头弯着腰伐木的身影,觉得父亲老了很多,也没有了以前伐木时的激情,好像伐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父亲的手上遍布老茧和伤痕,头发花白,伐木时不再吆喝,不再带头,好像他的使命即将完成。父亲看到他能独立工作,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林场。李锁脑海里始终记得父亲说过的话:伐木是祖国建设的需要,一辈子能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很光荣,能让更多的人住上房子,让中国的铁路变得更长……”

时光荏苒,李锁参加工作没有几年,国家的林业政策让他放下了手中的油锯。参加工作前几年,除了要注意自身安全,还要留心身边的山体情况,以防山体滑坡带来不测。

巡山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了,20年来,李锁由一个年轻小伙子变成了成熟的中年人。在三眼窑、黑龙峡、五龙壑、滴水崖瀑布、双乳峰、南天门、石人沟、牛老沟、石崖奇松、八仙洞等地都留下了父亲的脚印,现在也留下了李锁的脚印。

1998年,国家为恢复生态环境,政策由向大自然索取变成了“封山禁牧、封山禁伐、封山育林”,保护工作要坚持防治污染与保护生态并重,从而改善了生态环境,让七里峪林场面目一新。

李锁由原来的伐木工人变成了一名护林员,每天按点拿着GPS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巡山工作,保护七里峪的一草一木。他这些年巡山,也有过突发事件。2012年冬天,一面包车游客进山旅游,行驶到百家岭,由于积雪路滑导致面包车滑落山坡,李锁和相关工作人员接到救援电话后刻不容缓,拨通120后,组织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白家岭事故发生地点进行救援,经过一天的忙碌终于将伤者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受伤家属对李锁等人表示真心感谢,李锁只是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李锁有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李秋燕也从事林业保护工作。

李秋燕毕业于山西省林业技术学院,非常热爱林区的工作,每天起来都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看到蓝色的天空,她说这里的负氧离子比城市里高100倍,由于受过高等教育,她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比较强。

她说,爷爷和父亲都在这里工作,她从小在这里长大,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充满了爱,感觉这里的树木和草儿每天早晨起来都会对着她微笑。她完全转变了对林区的看法,没有了滥砍滥伐,没有了毁林种地,而是用心爱护林区,跟树木交朋友,意识的转变将开启全新的护林模式,消除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达到和谐共存。

看着身边的草长高了,树长粗了,金钱豹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长尾雉、褐马鸡、黄羊等野生动物也从身边跑过,李锁说这都是这几年保护森林的成果,为此,七里峪也有了“华北绿肺”的美誉。(记者 王隰斌 张蕴强 实习生 陈勇)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