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农民袁建才 25年“不务正业” 专寻被湮没的历史

2014-03-20 10:47:1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他是一个农民,唱的一嗓子好歌,自从初中毕业学了个木匠的手艺后,他勤勤恳恳地打拼生活,但却被别人说成是“另类”,还有很多人说他神经、有毛病、憨憨、不正常……他闲暇时总是往方圆十几里地的村里跑,别人都说他一趟一趟的跑,不知道要赚多少钱,可他最近还在为给老父亲看病四处借钱……在今年正月初五,别人都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可他却和媳妇在吵架……迷上了“听故事”他叫袁建才,曲沃县的农民,是一名木匠,今年42岁。初中毕业后,父亲叫他学厨师,虽然他不太喜欢,但不愿意违背父亲的意愿。后来他发现木工很吃香,家家结婚办喜事都要打家具,于是就转了行,拜师傅了学木工。

上世纪90年代,村里人结婚都要自己做一些新家具,袁建才和师傅一起去帮隔壁村的人家打家具。那时候,为赶时间,吃住都在主家家里。晚上也没啥干的,村里有电视的人家也少,没事他就找村里的老人唠嗑。什么村名的来历,有什么名人,出过什么大官,甚至李闯王的财宝等等稀奇古怪的事情使袁建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咱们村有好多人,活着姓张,死后牌位上就改了姓……”闲聊中一位老人说起了村里的一件稀罕事,而且还说得有名有姓的,第二天他给师傅请了一会儿假,专门去村里的张家求证了一下,果真如那位老者所说,但是为什么会活着姓张,死后就要改姓呢?有的人说是李自成的残兵为生存才改姓的,死后不能不认祖归宗就改回来了,这个说法的比较多,具体是不是这样,也无从考证,然而还有其他的说法。这事后,他每天就和村里的老人打听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用他师傅的话说,这孩子迷上“听故事”了。

“盐道”和“烟道”“咱们曲沃有明清时期的古盐道,这也是从一些老人的‘故事中’得知的,后来平地时把一些田间的古道给平了,但是还有一些现在人还在走。”袁建才说,后来他还专门在县志上进行了考证,不辞辛苦地跑遍了“故事中”提到的地址,并把这些古道 用照相机记录了下来。

后来他在询问古盐道的时候,被村民误认为他在打听“古烟道”的事情。因为曲沃方言“盐”和“烟”的发音和声调很相似,那个村民给他说了很多关于“古烟道”的事情,刚开始他还以为在说“盐道”可越听越迷糊,和他以前考证的古盐道对不上号了,这才发现那个村民给他说的是曲沃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曲沃烟草。

这个“误会”使得袁建才对曲沃烟草又产生了兴趣。但是从他找到的那些官方资料中跟本没有老人们嘴里说的那么详细。

于是他就产生把老人们的这些回忆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想法,来填补曲沃烟草的空白。

邻舍眼中的“另类”从那时候起,袁建才就开始整理关于曲沃烟草的一些民间传闻,并进行考证。“我是个农民,我还要养家糊口,这些事情都只能在空闲的时候干。”袁建才说,其中经历的辛酸没人能够体会……确实,在村里人看来,你好好干你的木工,凭着你的手艺赚的钱也不会少,过得还不是好光景。可是他总是东家村跑西家村转,甚至一个村子能跑上百回,有时大半年的时间都往一个地方跑。

“你看这人,是不是有毛病啊,还是神经不正常了,好好的怎么迷上‘故事’了……”面对四邻八舍的议论,袁建才的家人实在熬不住村民们的唾沫星子了。

老父亲摊牌放话,你要不好好干活,就不要回村里了,净干些不着边的事情!袁建才不务正业的名声渐渐传遍了十里八村。这时候,袁建才才发现村民们看他的眼神都变了,他几乎成了村民和亲朋好友眼中的“另类”。

一次,他到60里外的一个村里打听关于烟草票号的事情。

一些村民就说:你怎么老往我们村跑,打听那些老故事,你一定赚了不少吧?什么?不赚钱?你是疯了,还是傻了?”面对一些人的质疑,他总说:我是真的一分不赚,还往里面贴了不少钱!还有人说我,在寻找什么财宝……我是一肚子苦水没处说,咱不就是想把曲沃的那一段历史弄得更详细一些,我又不为自己……”为此,在今年大年初五,袁 建才在整理自己走访的材料时,和妻子吵了一架。袁建才说,他不怪妻子,因为自己的“不务正业”,家里大小事情都要由妻子一人打理,就连自己老父亲生病了还要靠借钱来治病……他这二十多年确实亏欠了家人很多。

为“韩家红”呼吁他四处了解寻访中,发现了一个被遗忘的曲沃名片“韩家红”。“提起‘红财主’在村子里的一些老人们都耳熟能详。可是在一些资料中,对于“韩家红”的记载却仅有寥寥几笔。”袁建才说。

随后记者也在网上搜索了“韩家红”和“曲沃韩家红”,确实一点资料都没找见。

那“韩家红”到底是个啥?在袁建才的走访记录中得知,韩家红”是由矿物、动物、植物等多味中药熬制而成的一种印色,它有油浸不染,手擦不雾等特点,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年代,是一种独特的防伪标识,也是曲沃商品的一个标签和名片。人们只要看见用“韩家红”印色打的印戳,就知道是曲沃的正点商品,因为其他地方仿造了商品却仿不了“韩家红”独特的防伪工艺。尤其是在曲沃烟草远销东亚、欧洲那个年代,韩家红”为曲沃的商品贡献之大,无可比拟。

“其实,韩家红’不仅仅代表一种独特工艺,更是晋商诚信经营、保证商品质量、顽强开拓的晋商精神的体现。”据史料记载,曲沃烟草明清和民国时期年出口约1500-2000吨,新中国成立后至1972年,当时曲沃的一吨烟草可以换回19.6吨钢材或20吨化肥,曲沃商品在“韩家红”的帮助下富裕了一方百姓。

“你又不是韩家的后嗣,韩家给了你啥好处?再说了,你是农民,又不是当官的,做那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为个啥?”面对乡村邻里的质疑,袁建才说:我没啥文化,但我总觉得咱曲沃的一些历史被湮没了很多,我希望能尽自己的最大力量整理一些被遗忘的东西。尤其,韩家红’是咱们曲沃的一张名片,需要有人整理呼吁,希望能申请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韩家留给子孙的遗产,也是曲沃人民的遗产,更是晋商精神的内涵体现!”目前,袁建才已经整理了20多万字的材料,预计总共下来他收集的材料和故事能有40万字左右。(记者 郝海军 苏亚兵 实习生 尹帅)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