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坚守 用爱撑起一个温暖的家

2014-03-24 20:57:5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心怀感恩,它是我的精神支柱。有了它,我会带着我们全家人,好好地生活下去。”说这段话时,饱经风霜的刘冬梅已是泪光闪闪。多年如一日照顾着体弱多病的公公,把小姑子抚养成人,独自把一双儿女拉扯大……这一切,刘冬梅都坚强地挺过来了,因为她知道,在自己身后,有一股强大而温暖的力量给她依靠,让她温暖。

刘冬梅是霍州市李曹镇关家崖村的一名普通农家妇女。1981年,刘冬梅成家了,丈夫是本村一名小学民办教师,由于自己不能生育,她从本村领养了一双儿女,一家四口虽然日子过得清贫,倒也其乐融融。

然而,幸福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婚后第三年,婆婆患病离开了人世,照顾公公和领养来的小姑子的重任一下子落到了刘冬梅的肩上。这个贤惠的女人毫无怨言地默默承担起了这一切。

屋漏偏逢连阴雨,1994年的一天,对于她来说又是一个晴天霹雳的日子,年仅33岁的丈夫因患心肌梗塞突然撒手人寰,刘冬梅感到天一下子塌了。

六岁的女儿、四岁的儿子、在外求学的小姑子和年迈的公公,这个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血缘亲情关系维系的家庭一下子成了风雨中摇摇欲坠的小船,似乎马上就要分崩离析。

当时的刘冬梅只有31岁,周围的邻居、亲戚、朋友都劝她为自己考虑,找个人改嫁算了。然而,上门提亲说媒的人却每次都被看起来温文尔雅且不多言语的刘冬梅一口回绝,她说:家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我要走了,剩下老的老,小的小,这个家就彻底完了。我不能走!”就是这一句沉甸甸的承诺,让她苦苦坚守了二十年。

丈夫去世后,养家的重担全落在刘冬梅身上,为了更好地照顾公公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她省吃俭用,日夜操劳。每当做好饭后,她总是先端给公公,然后开始照顾子女吃饭。等孩子们吃完,饭菜往往都凉了。白天,她去地里干活,晚上,累了一天的她还要给孩子和老人洗衣服。

“长嫂如母”,对于小姑子,刘冬梅也是悉心照料,小姑子小的时候,每次出门和回娘家都会把她带在身边。小姑子上学在学校寄宿,她每星期都会早早把干粮和换洗的衣服准备好,把节俭下来的零花钱塞到小姑子手中。直到现在,已经成家的小姑子回到家里来,冬梅都是好吃好喝地准备上。2011年,小姑子买房的时候,刘冬梅还把自己多年来省吃俭用,靠卖农产品积攒下来的三万元拿了出来。懂事的小姑子逢人就说:我嫂子待我就像妈妈一样亲。”对于自己的两个孩子,这么多年来,刘冬梅又当妈又当爹,含辛茹苦。由于没有固定收入,刘冬梅不得不通过养猪和养鸡来贴补家用,她舍不得吃穿,衣服多年都不肯添置一件,可是孩子们却永远是穿戴得整齐洁净。孩子们一天天大了,对孩子的教育她是严格要求,丝毫没有放松。她说:我自己艰苦点没啥,孩子一定要有文化有知识。为了让孩子们感到家的温暖,再苦再累我也要支撑起这个家,也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苦难似乎从来不肯远离这个多灾多难的家。2009年10月份,一直就有高血压的公公突然中风,患上了脑血栓,整个右半身完全失去了知觉。刘冬梅急忙把公公送进了医院。病情好转后,她又把公公接回了自己家。患病后的公公生活一度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靠刘冬梅照顾,为了照顾好病人,刘冬梅将自己的床放在公公的床边。每当做好饭后,她总是先喂公公,之后自己匆忙扒拉两口凉了的饭菜。公公大便失禁也是常有的事,她一个人每天帮着翻身擦洗,毫无怨言。收拾利索后,她一边给公公按摩一边陪他说话,帮助他恢复肢体和语言功能。晚上,累了一天的冬梅从来不敢睡得太死,因为公公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起夜,而一起夜,她就要忙着照顾。那一段时间,她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人一下子瘦了十几斤。患病后,公公开始变得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常常大发雷霆。邻居们看不过,劝冬梅不要宽容他,她却说:老人经历了人生的三大不幸,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已经够可怜了,我不能再让他受委屈。”就这样,经过多方治疗和精心照料,2010年,公公的病情逐渐稳定,能下地走动了,说话能力也明显好转,脾气也温和了很多。有时候,他拉着刘冬梅的手热泪盈眶,冬梅说:老人知道我的好,我就知足了,我吃再多苦也值了。”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儿媳呢?刘冬梅是一个朴实无比的农村妇女,然而,她真情演绎的善举一直被邻里传为佳话,赢得村民的一片赞誉,现在,公公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转,孩子们都很孝顺……“我也没做轰轰烈烈的事情,我所做的本就是分内的事。做任何事情,只要怀着感恩、带着责任,理所当然就能做好。”刘冬梅朴实的话语和二十年的行动诠释了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记者 张莹超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