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老五”,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一个形象——不到1.70米的小个头、皮肤白皙、身形单薄,是那种发到人堆里就找不着的那种类型。印象深刻的是那一双清澈透明的眼睛,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蒲建琪在家排行老五,熟悉他的人都亲切地称他“老五”,是霍州市鼓楼街道办滨河社区的普通居民。他和妻子吕爱琴像大多数家庭一样,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是他们乐于助人,家庭和睦温馨,深受邻里的好评。他们多次为身边的孤寡人群捐款、捐物,为灾区奉献爱心,特别是一直坚持免费为几位老人理发长达7年之久,感动了许多邻里居民,在滨河社区传为佳话。
理发是件小事,可贵在坚持了7年,2500多个日子,就如同雷锋同志说过的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缺少了些许信任和关心,人们曾经的热情开始变得冷漠,有些本不该变的东西也在变:亲情冷了,友谊淡了,同住一单元,低头擦家而过,邻里几年,却不相识……也有这么一些不计个人得失、助人为乐的人,蒲建琪就是其中一位。
据社区主任再萍讲,今年78岁的畅大爷,10年前不幸患上了脑血栓,两次住进医院,出院后行走不便,患病后脾气也变得异常暴躁,不愿让陌生人沟通交流。如何给老人理发,让亲友们犯了难。蒲建琪得知后,主动担当起为畅大爷理发的工作。由于脑梗,畅大爷行动缓慢,理发时,老五必须先扶着他靠着椅子背,拿出临时围布,小心地给老人围在胸前,再端起电推子开始工作。当时,因蒲建琪的理发技术不高,常常要花很长的时间,往往累得满头大汗。虽然手腿酸软,但他却没有丝毫怨言,坚持服务到最后。蒲建琪边理发还边给畅大爷讲一些生活中发生的新鲜事,每每说到精彩处,畅大爷总是开心的嘴角上扬,呵呵哈哈地回应着。
用畅大爷老伴的话说:“老五这孩子,热心、耐心、还有爱心。就连自己的孩子也伺候不了的老伴,和老五却很投缘。每次推好头后面貌都焕然一新。只要想理发,老五从不推辞。这一干就是7年多,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寒冬酷暑,从不间断。”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街坊邻里听说后,都请蒲建琪帮忙给家里老人理发,蒲建琪也从不推辞。虽然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但蒲建琪从未要过他们一分钱,被街坊邻里亲切地称为“老年人专职理发师”。一开始,蒲建琪的妻子不理解他的这种行为,好多次家里有事,却碰上邻居让去理发,蒲建琪二话不说,拿起工具就走,夫妻俩为此还吵过几次。慢慢地听到街坊邻里的夸赞,蒲建琪妻子心里才好过了许多,后来竟也加入到义务理发行列。有时有人叫理发,夫妻俩还一起去,丈夫理发,妻子在旁边招呼着严把“质量关”,忙得不亦乐乎。
蒲建琪是千千万万好人中的一员,如果说给老人义务理发只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那么村民白矿五讲述的却是“老五”的“急公好义”。2012年,退沙村贺大宝在打工时摔成重伤后,工厂一直拖付医疗费,使家境贫寒的贺大宝生活雪上加霜,尤其膝下还有一双嗷嗷待哺的年幼儿女。得知这一情况,蒲建琪提议村民可以进行一次捐款,把村里有爱心的人动员起来,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说干就干,蒲建琪印制条幅、布置场地、组织宣传,他跑前跑后,马不停蹄,在村委会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完成了贺大宝手术费用的捐助。在此次捐助中,蒲建琪也悄悄地将500元钱塞进了捐款箱。
蒲建琪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在难处时的雪中送炭,远远大过人在风光时的锦上添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名言”,多次向西部、灾区等地不记名捐助衣物,多次帮助孤寡老人……就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灾难发生时,不富裕的蒲建琪每次都会默默地走到募捐箱前,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临汾市书协会员张北虎得知他的事迹后,送给他一副“穷人乐”的书法作品……
随着采访的深入,老五瘦弱的身形逐渐高大了起来。而他经常说的那句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也要滋润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也要照亮一分黑暗!”也在记者耳边不时响起,宛若余音绕梁。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像蒲建琪一样,永远的那么富有爱心,永远的那么真诚善良。 范韶华 文/图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