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虽然十字绣大行其道,但侯马刺绣因流传千百年、技艺精湛,所以在山西省级第二批扩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占有一席之地。
52岁的绣娘—— —郭美玲,侯马人,她用自己的思想诠释着飞针走线的神奇。看着一幅幅精美如画的绣品,记者不禁感叹刺绣的细腻。郭美玲说,根据绣品的不同,有时候甚至要把普通粗细的线分成16根之多。另外,郭美玲的刺绣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她传承了晋绣宫廷与民间相结合的特点,还在刺绣过程中摸索出了阿针、门环针、跳三针等绣法。
也许正应了“门里出生懂三分”这句话,郭美玲八九岁时,就在奶奶、姑姑和母亲的影响下,成了父亲口中的“针呆子”。人在幼年总是贪玩的,但是郭美玲却是个例外。一看到秀丽的景象或可爱的小动物,她就会马上拿起绣针,找块布有模有有地绣上去,还因此“毁坏”了父亲的白衬衫和家里大大小小的布块,成了村里人人知晓的“巧姑娘”。
凭借从小对美术和工艺的爱好和追求,她从事了40多年的工艺美术事业,为退休后的刺绣工作打下了深厚基础。郭美玲人如其名般秀美和恬静,用她的话说就是,“心静的人才能安下心来做针线活。”可是在这个浮华的现实社会里,能够耐得住一针一线烦闷乏味的人越来越少,而且选择手工艺术就等于选择了贫穷。然而,20岁的残疾青年王志华却褪去浮华,拜郭美玲为师学起了刺绣。由于家庭条件并不太好,又身患小儿麻痹,所以王志华学习期间所有费用,包括刺绣的用材都是郭美玲无偿提供。
经过静心学习,王志华在师傅的帮助下进步很快,渐渐成为郭美玲的得意门生。“都说上天是公平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完好的身体,就会有一个胜过别人的灵魂。”郭美玲由此开始有了从残疾人入手,教授刺绣技艺的想法,并准备筹划实施。
郭美玲多年来的努力换来的不是一无所有,而是2006年南京大学教育学院民俗艺术客座教授的聘书和2008年中国刺绣雕刻艺术研究班的破格录取。
“全国只有25个刺绣名额,还都 要求45岁以下,我竟然被录取了。”郭美玲自豪地告诉记者,“在那里我能跟刺绣专家和全国四大名绣传承人交流,还学习了国画,以此来奠定更扎实的刺绣功底。”得到了社会和家庭的支持,郭美玲在刺绣路上越走越通。
现如今,郭美玲的晋绣坊已经颇具名气,前去购买绣品的人络绎不绝,她的绣品曾得到福娃设计者—— —韩美林的好评,她的徒弟也多得数不胜数,甚至连徒弟们都因绣出的作品栩栩如生而有了“牡丹仙子”等美称。相信在郭美玲和一代代徒弟们的努力下,侯马刺绣艺术会得到更好地发展。
来源:临汾日晚报版
【责任编辑: 卫淇】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