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院练功厅里,正忙着给小梅花演员排练的任跟心顾不得擦把汗,她这样回答记者: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戏剧进京展演活动是一个全国性的活动,全国戏曲专家大多都要亲临现场观摩,这对每一名演员来说都是难得的机会。因此,全国各地不少剧团进京展演都是梅花奖演员领军,靠梅花奖演员的号召力一展风采。我们临汾的梅花奖演员很多,并且每次得奖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如果我们也靠梅花奖演员进京的话,我们的演出决不次于别人。但是,作为蒲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们要让眼光看得更长远一点,不但要抢救、保护,还要传承、发展,现在我不仅仅只是指导这批小演员们更多的舞台技巧,还要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演出机会,传承给他们更多的优良传统。
小梅花全国典范
2000年,任跟心精心打造的蒲剧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在全国一炮走红,名列第十八届全国戏曲梅花奖二度梅榜首,这也是全省第一个二度梅花奖。正当人们认为她会向新设立的“梅花大奖”冲击时,她和另一个梅花奖得主郭泽民却四处奔波,与市艺校联合办起了蒲剧院戏曲定向班。
此后,她的戏迷不断问她:你什么时候再排新戏呀?她总是抱歉地笑笑:看我的孩子们的戏吧!
三年后,这批十三四岁的孩子们参加了全国第七届小梅花戏曲比赛,一举包揽了前三名,七名小演员有五名获得金花状元称号。第八届、第九届小梅花戏曲比赛,又有十几名小演员获得了金奖。中国剧协副主席何孝充高兴地说:“跟心、泽民,你们的首届梅花奖在全国青年演员中带了个好头,让青年演员向梅花奖发起冲击;现在你们的定向班也在全国带了个好头,你们有这么多的小梅花演员,功底扎实、行当齐全,将来这个团就叫小梅花蒲剧团吧,蒲剧后继有人呀!”
随着小梅花蒲剧团的影响不断扩大,全国各地也纷纷效仿,开始着手抓地方剧种的后备力量。
现在临汾市小梅花蒲剧团已排演出《杨门女将》、《白蛇传》、《杜鹃山》、《尧颂》等9出大型本戏,精品折子戏40多个。近年来,有4名演员获山西省戏曲杏花奖,有5名演员获山西省戏曲青年演员比 赛一等奖。小梅花蒲剧团先后多次到新加坡、香港、深圳、广州、珠海、南京等地演出,所到之处,受到专家和观众的热烈欢迎。
说起这次小梅花团进京展演,任跟心非常自信地说:“别的剧种可能主要是看梅花奖演员一个人的表演,而我们涌现出的是行当齐全、特色鲜明的一批后备力量,百花争艳。这批青年演员可能在舞台功夫和经验上还不如梅花奖演员,但他们功底扎实,在表演上有独到之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专家还是戏迷,更愿意看到这种现象的出现。”
好传统代代相传
2008年,任跟心、郭泽民才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那他们为什么会在几年前、也是自己事业顶峰时期选择培养蒲剧新人呢?
任跟心非常坦然地说,蒲剧院从1959年建院以来,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能遵循戏曲规律,20年出一个新团一批新人,形成良性发展。60年代,就成立了以王天明、杨翠花等优秀演员为代表的青年团;到80年代初,又成立了新的青年团,我和郭泽民、崔彩彩都是那个团的演员,先后在全国拿到一个二度梅,三个梅花奖;到2000年,就应该是我们为蒲剧传帮带的时候了。由于蒲剧是依托于演员的口传心授而存在、发展的,趁我们年青力壮,在表演上还能完全到位,是教学生的最好时机。所以,无论困难有多大,蒲剧总得往前走、往下传,因此,我们想方设法办起了小梅花团。现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授予了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名号,这更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更激发了我们的积极性。只要我们在这个位置上,我们就会尽力做好这项工作,让蒲剧发扬光大。
或许,埋头培养新人的工作比自己多排几出戏、多得几个奖更有实际意义,但作为一个演员来讲,在事业的鼎盛时期,没有继续为山西冲击梅花大奖,这对任跟心的艺术生涯来说,肯定是一个无法填补的遗憾。
但任跟心却不这么看,她说,当前戏曲在经济社会中的处境已经边缘化,但它却是几百年来前辈们心血的结晶,是老百姓的精神食粮,要想保留下来,总得有人奉献。在我们当年成名的路上,也是有许多老一辈艺术家做出了奉献,他们甘为人梯、默默奉献的精神,是我们蒲剧界的优良传统,我们不但要把这种精神继承下来,还要把它传承下去。只有这样,蒲剧才会越来越好。所以,我觉得,比起蒲剧事业来,比起蒲剧艺术来,我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
传帮带一丝不苟
采访中,任跟心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字:20世纪我国有地方戏360多种,目前除有60到80个生存状况尚好外,其他剧种多数已经消亡。山西省20世纪80年代有地方剧种52个,现在仅剩28个;而随着一些老艺术家相继退休和逝去,造成很多优秀剧目随之消失,无法复排。
这种现象是任何一个戏剧人都不愿看到的,也是无法回避的。多年来,任跟心一边悉心培养青年演员,一边积极抢救濒临失传的蒲剧艺术。
今年春节期间在运城下乡时,任跟心偶然听说平陆有一名老艺人还会表演蒲剧古本《蝴蝶杯·洞房》一折,喜出望外。因为《蝴蝶杯》这出戏许多剧种都在演,但传统蒲剧在剧情上不但与之不同,在表演上更有独到之处。任跟心不顾天寒地冻,当即组织人员深入平陆,千方百计找到这名老艺人 后,又是笔记,又是录音、录像。经过一周的努力,终于把这一濒临失传的剧目抢救回来,现已将剧本整理完毕,不久人们将会在舞台上重新看到具有蒲剧鲜明特点、与众不同的《洞房》。
2008年伏天,任跟心不顾天气炎热,组织强大阵容,对蒲剧老艺人的代表剧目和绝技进行抢救整理。先后对阎逢春、杨虎山的《朝房》、张庆奎的《观阵》、男旦尧庙红的《骂殿》、特技表演《观兵书》、仅存蒲剧靠山调的《石佛口》五个剧目进行了音配像工作。
任跟心作为临汾蒲剧院院长,公务繁忙,她同时还要经常下乡演出,更得抽出时间来带青年演员。每当她看到演员们进步时,比自己进步还高兴。每当她看到演员们懈怠时,那种伤心简直难以形容。
第七届小梅花荟萃金花状元常涛天赋极好,她以跷功入戏,主演《挂画》,多次外出演出取得成功。而以《挂画》成名的任跟心自然少不了对常涛开小灶,但常涛自制力较差,老师来了就练,走了就歇。在一次排练完以后,任跟心对常涛的表演不满意,她宣布:大家休息,常涛留下重新过。
但常涛的表现总是不到位。任跟心当下就急了:“常涛,你以为观众还把你当小孩看吗?你这是在应付你自己、应付你家人和老师的一片心血!”一连串责问让常涛当即走到台角,流下了眼泪。
思想上有问题毕竟不能仅靠批评。任跟心走过去又给常涛讲起自己当年练椅子功摔得腰痛腿肿的经历;讲郭泽民为练靴子功每天早上穿着靴子绕临汾城跑的故事。再又讲到小梅花演员梁静脚骨折了还没完全好就要起来练功;吕晓栋倒嗓倒了五年都没放弃。
渐渐地,常涛明白了。她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外出演出时,秦腔梅花奖演员李梅拍着她的头说,小姑娘,你的运气真好,任老师亲自给你说戏,真难得呀!她不止一次地发现任跟心老师顾不得陪在外读书回家的孩子,而把有限的时间全部用于她的几个演员身上。她更清楚地看见任跟心老师在给她们说戏时还缠着腰带——常年超负荷的工作让她已疲劳不堪。常涛抬起头,看见了任跟心老师眼里急出来的泪。她走过去擦着任跟心老师的泪,而自己泪却不停地流了下来。随后,常涛重振精神,开始了认真地排练,当晚,师徒俩一直练到11点多,直到任跟心完全满意才停下来。
时值盛夏,常涛和她的伙伴们挥汗如雨,正在刻苦练功,准备进京一展蒲剧后来人的风采。而这批青年人的无限风光的背后,则是任跟心发自内心的舒心笑容。(记者 王振芳 刘晚)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