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6岁的周维藩,是一名铁路退休干部,在这位平凡的老人身后却有着44年收藏蒲剧资料的感人故事。多年来,他走遍临汾、西安、、城的大小书摊、造纸厂、废品回收站,收藏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文革”时期前的民间蒲剧照片资料五、六十张,以及文字、音响资料百余件,个中心血和付出令他终生难忘。
来到周维藩的家中会让人感觉来到了剧院,仿佛回到了五、六十年代。他家墙壁上挂满了戏曲挂历、戏曲人物的脸谱;书架、餐桌、案头到处堆满了戏曲有关的书籍和音响资料,朋友们笑称他的家俨然是个“戏曲博物馆”,而他就仿佛是个““古董”。
众所周知,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运动中,传统戏禁演,名演员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有的被关进牛棚、有的被“双开”,剧本、录影,甚至连戏箱子、演出服也被砸坏、烧毁,文艺界一片狼藉。周维藩本人收藏的一部分唱片就是在这个时代从垃圾堆中、从收缴的唱片录音堆中偷偷捡来的。“在那个时代不敢让人知道,连家人都不知道我收藏这些东西,因为一旦暴露就会惹来很多麻烦。”周维藩的另一部分收藏是 从民间收购的,因为蒲剧的流行很广,一河之隔的韩城、河阳、大荔(古同州)、朝邑、渭南、西安等地,蒲剧亦曾深深扎根。特别是抗战时候到解放前,大批名艺人都活动在这些地方。“我曾经沿黄河边跑过这些地方,每到一地都找老艺人、通过曾在文化部门工作的人获取线索,从这些人手中购买蒲剧资料。当听到老艺人们说到蒲剧“四大名旦”的孙广盛于1942年病故于陕西朝邑,被埋在城墙根边时,我还去拜访过他老人家的踪迹。”周维藩说。
近几年古玩市场兴起,他常去百汇等地的古玩市场,有时间还到运城、西安等地淘宝,从古玩商手里收购了大量的蒲剧资料。有一次,他在古玩市场巧遇筱月来师傅的黄鹤楼唱片,对方开价一百元,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多少年来,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这些旁人觉得无聊的地方。
“蒲剧资料的收藏难度很大,辛苦更是一言难尽,但其中的乐趣别人是无法体会到的。”周维藩老人说,“我收藏的这些蒲剧资料,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上让一些老观众找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蒲剧鼎盛时期的那段不寻常的感觉,同时也可让新一代的年轻人品味一下老一辈艺术家们的演唱风格,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近年来,周维藩老人的蒲剧瘾日渐浓厚,特别是他精心收藏的《在红旗面前》《王存才的连环记》《筱月来的屈原》等资料,已是世间少有,属于珍贵的历史资料。老人陶醉地说:“收藏是我的业余爱好,这些爱好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我也同样希望这些资料能给蒲剧艺术事业乃至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起到填补作用。”
来源:临汾日报晚报版
【责任编辑: 卫淇】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