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和他永远的事业

2009-09-03 09:25: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范文选在工作的几十年中,当过教师、秘书、干部等职。无论干哪一行,他都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多次被评为省、市、县级劳模。正是这不同的工作岗位和生活阅历,使他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家乡的落后。每一次踏上家乡的黄土地,他都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改变。1986年前夕,范文选同老友李炳武(宜尔泉党支部书记)在一起,谈及家乡的发展出路,两人不谋而合,共同认为兴学育才是改变贫穷落后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于是历山有了“奖教奖学基金会”,范文选在老伴的支持下,将自己工作多年积攒下的5000元钱全部捐给了基金会。
在历山联村乡间小沟壑山岭中多了一位为教育事业奔忙的老人。寒暑更替,风雨无阻。
从每一所中小学校最基本的情况摸底开始,了解每个学校优秀教师情况,了解特困生的情况,在不断的摸索中,范文选起草了更加完善的《奖教学奖学基金协会工作方案》,并得到基金协会其他会员的一致通过。
在奖教学奖学基金协会成立的当年,西圈头村的学生陈春梅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宜尔泉的学生王洪斌考上了河北地质学院,整个历山沸腾了。多少年来,这个贫困的山村终于出了大学生!范文选更是激动不已,他看到了历山的希望。两位大学生上学的那天,奖教学奖学基金协会组织的威风锣鼓鼓点震天,人群中欢送鼓励的话语不断,村里夹道贴满了标语。隆重的欢送会上,范文选把奖金送到了陈春梅、王洪斌及为他们授课的教师手中。这一次热闹隆重的欢送会,成为了历山联村所有师生的动力,让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光荣与自豪。
每年学校期中、期末、中考、高考以后,是范文选最忙碌的时候。
为了节省一些钱,老人从不打车,每一次他都肩挑七八十斤重的奖品担子,靠着自己的一双脚一步步走完18所学校,及时地在学校颁奖大会上把奖金、奖品送到每一位优秀师生手中。优秀生家里、特困生家里、辍学生的家里,到处都有他不知疲倦的身影。
在历山联村各校师生和各村干部手中出现了一本《实用增益格言》,大家争相传阅,广为传涌。
奖教学奖学基金,物质奖励, 精神鼓励,再辅之以思想武装,理论支持,将会事半功倍,颇多收益。
范文选老人从一双双渴求的眼神中,一张张希望的笑脸上受到鼓舞,得到启迪。他悄悄开始了一份培育高尚心灵的“选种”工作。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他窑洞的灯光总是全村第一个闪亮,最后一个熄灭,县城图书馆的阅览室里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大量报刊杂志被他翻阅……他不停地埋头摘抄整理着,经过十年的积累筛选,于1996年12月,编辑出了16篇,1023条格言。
自费印刷成小册子,亲自送到广大师生和有关村干部手中。大家捧着《实用增益格言》,敬佩敬重之情难以自抑,好多学生激动地欢呼起来。
20年过去了,老人的品格与精神已融入了历山这方厚重的热土,成为永恒。
20年来,他奖教学奖学基金协会的工作,激励着每一位要求上进的师生。截至目前,在这片仅有3000多口人的地区,培养出高中生74名,中专生42名,大学生54名,硕士生2名。奖励学生200余人,奖金总计25153元;奖励学校教师1000余人,奖金总计18123元;奖励特困生1000元。
20年的光阴,家乡人的生活都日渐宽裕,而范文远一家人的生活却在他的捐资助学中陷入困境。人们不知道这位老人捐献的5000元钱是他工作多年所有的积蓄;人们不知道当基金会出现困境,他再次捐出的2000元钱是他退休多年后,由于单位不景气,唯一一次领到的工资;人们更不知道他为本村小学捐献的1000元钱是他进城舍不得买饭,一点点挤出来的。因为坚持这项神圣的事业,他失去了许多,但他为之也得到了历山百姓的尊重和爱戴。《山西日报》、《临汾日报》、《槐乡大地》、《绿色天地》、洪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他捐资助学,兴学育人的先进事迹。
2007年“七一”前,范文选把积存多年的800多册图书捐给历山地区联村关工委图书室。历山旅游区有了书屋,历山旅游公司总经理李寅子深受感动,资助范文选50000元,他决定把这笔钱全部捐给历山奖学奖教基金会,将50000元存入历山旅游公司,公司每年付给基金会6000元利息,以保证奖学奖教事业长盛不衰。(冯战利)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