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认为自己本来就是天使的大夫其实是块作家的“料”,从小学到高中,高宏琴的作文几乎全是满分,当年她从贫困的大宁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临汾一中,曾经一度是父母和山区的骄傲。考大学进中文系学习创作当作家,是高宏琴为自己设计的人生之路。然而,就在高考的前夕,她的母亲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这个每天以泪洗面的18岁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毅然改变了自己的理想,含泪填上了长治医学院。在大学的4年里,高宏琴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医学知识。母亲的因病早逝,成了她心头永远的隐痛,当一名医生,解除病人的痛苦、延长病人的生命,成了她一生的追求。
丈夫习惯了,家里的被褥、暖壶常常“不翼而飞”
有能力去帮助别人的人才是快乐的,这是高宏琴在家里对丈夫和女儿说的“口头禅”。从医多年来,高大夫帮助过的病人不计其数,家里的被褥、暖壶、书报杂志等常常“不翼而飞”,这些丈夫早就习惯了,连问都不问就把新的买了回来,因为他知道,妻子又把这些东西拿给了急需的病人用,这种事丈夫知道得太多了。
来自侯马的病人臧庆寿,因为肝硬化并发大量腹水,经过腹腔穿刺后,腹水从穿刺过的针眼处慢慢地渗漏,病人的秋裤很快就湿了一片。这一切都被细心的高大夫收在眼底,考虑到病人家在侯马,家属往返一次需要大半天时间,高大夫就从自己家中找来几条干净的旧秋裤,送给病人,为照顾病人的自尊心,她亲切地说:“老臧,我知道你家里有,只是现在不方便拿来,你要是不嫌弃,就先用这几条替换着穿吧。”蒲县 黑龙关的赵慧芳因为肝硬化并发低蛋白血症,双下肢水肿,一双脚肿得穿不上鞋,高大夫从自己的家中拿来了棉拖鞋,送给她。善解人意的她这样对病人说:“赵姐,你也别去买新的了,反正病好后就不能穿了。我这儿有双大号的,你就将就穿两天算了。”
吉县的退休干部曹印全,因为肝硬化导致低蛋白,需要饮食补充蛋白质,细心的高大夫就在每天早晨上班的路上,给老曹捎带上一份可口的豆腐脑,送到病房,感动得曹太太紧拉着她的手不知说什么才好。
洪洞的一个孩子杨超,住院治疗乙肝期间肌注干扰素,因为干扰素的副作用影响了食欲,孩子不想吃饭,中午的时候,值班的高大夫看见杨超和他的妈妈,在一家家饭店的门口徘徊,孩子摇着头,哪个饭店也不想进去,高大夫心里很难受,立刻把孩子叫了回来,自己掏钱买了德克士套餐,让杨超有生以来第一次吃上了汉堡包。
有个洪洞农村来的病人叫马书林,三十多岁,在家靠修三轮摩托养家糊口,他患有肝硬化,多年来因为消化道多次出血花光了微薄的家底,全家人为给他看病四处借钱,2008年他第四次住院的时候,手里已经没有了吃饭的钱,高大夫心中不忍,从钱包里拿出100元,让他妻子先去给他买点饭吃,并且亲自打了一盆热水,把马书林沾满油泥的双手泡在水里,细心地给他剪指甲,剔除指甲缝里的黑泥,并对他说:“小伙子,现在是你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候,你只要坚持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女儿习惯了,和“小病人”们分享妈妈的爱
高宏琴的独生女儿叫吉高兴,可吉高兴常常噘着嘴不高兴,因为妈妈对医院里的小朋友太好了,有时候还不按时回家。最让吉高兴“吃醋”的一件事是“大头贴钥匙链”事件。这件事情还是高宏琴在绿色港湾工作期间发生的,那是2007年的冬天,绿色港湾的12名艾滋病儿童有了一次终生难忘的快乐经历,他们在高阿姨的带领下,去市 区照了可爱的大头贴,做成了一串串精美的钥匙链;还在科奥影城观赏了一场精彩的电影《美食总动员》;最后又在德克士吃了鸡腿汉堡。当吉高兴后来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嫉妒”得眼睛都直了,吉高兴向妈妈大发牢骚:“我也要大头贴钥匙链,我也要去科奥看电影,我也要吃德克士。”面对女儿的小心眼,高宏琴宽慰地笑了。她把心里的话记在了日记里,留给女儿长大了看,因为6岁的女儿还不懂得这些道理,她在日记里写到:“我想人生就是一个制造回忆的过程,我想让这些艾滋病儿童能有一次美好的回忆,在以后的日子里,时时想起会有温暖的感觉。”让吉高兴不高兴的第二件事是《火狐狸7号》丢失事件。那件事发生在乡宁双鹤乡的四岁小女孩文倩身上,才4岁的小女孩得了罕见的先天性肝内外胆管囊性扩张症,前来传染病医院治疗。在住院期间,孩子每逢扎液体的时候,总是哭闹不配合治疗。为了孩子尽快恢复健康,高大夫从家里拿来了吉高兴的玩具和图书送给她。孩子看着这些新奇的玩具、图书,睁大了双眼,忘记了哭闹。可高大夫在拿图书的时候误拿了一本吉高兴正在看的《火狐狸7号》,这本书是从网上“淘”来的,火狐狸7号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故事深深吸引着吉高兴。可给了人家的东西没有办法再要回来,为这件事,吉高兴没少掉眼泪。
让吉高兴不高兴的第三件事是:妈妈的耳朵咋就那样硬呢?自己的电话从来把妈妈叫不回来。去年腊月的一天,高宏琴给一个病人做腹腔穿刺灌洗治疗,治疗从下午4点开始,做到下班时候,治疗仍然没有结束。不巧那天家里停了电,丈夫又在单位值班,6岁的吉高兴一个人呆在黑乎乎的家里,害怕得直哭,打电话来让她快点回家,可她竟硬着心肠,坚持做完了治疗,晚上七八点的才回到家里,一进屋就看见孩子已经哭累了,睡着了。尽管当时高宏琴也心疼得直掉眼泪,可很快就发现,这件事情之后,吉高兴就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妈妈不回来的时候,自己从来也不给妈妈打电话,就乖乖地在家里边学习边耐心 等待妈妈回来。
她也习惯了,治病先要打开病人的心结
2002年,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高大夫从北京进修回来后,率先开展了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可以在危急时刻为抢救病人建立静脉通道。在工作期间,她还非常重视业务学习,经常查阅资料,了解治疗上的新动态,及时更新观念。高宏琴从医10余年了,接诊过的肝病患者成千上万,她始终怀着强烈的责任心,默默无闻地在岗位上奉献着。每天她都会早早醒来,在起床之前,把自己主管的十几个住院病人从心里默默地想一遍,计划好一天的治疗。早晨8点以前,她的身影就会出现在传染病医院中西医科病房的走廊里,敲开重病人的门,先去了解一下病情变化,然后再开始一天的工作。十几年来,她总是耐心地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仔细地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地推敲每次诊断,对每一个治疗方案都考虑再三,不仅要考虑病情需要,还要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经她手的几千份病历,都是用谨慎的心血去写的。多年来,她从不应付自己的工作,每次写病历都是打好腹稿、拟好提纲才下手去写。
高大夫喜欢买鲜花送给病人,很多贫困的病人平生第一次收到的鲜花,就是她送的。吉县患者曹印全,本来就有双下肢瘫痪,祸不单行的他又得上了肝硬化,卧病在床多年,因为腹水感染导致内毒素血症,严重腹胀,痛苦不堪。绝望之际,老曹拿起剃须刀片企图自杀,一了百了,幸亏发现及时,才避免了一场悲剧。高大夫闻讯赶来,买了一束盛开的鲜花送给老曹,坐在床头苦口婆心地劝说着,直到打开了他的心结,才放心地离去。
喜欢送花的高大夫说,这样做,疼痛中的患者就会有种幸福的感觉,感觉到生活的美好。洪洞的病人孟秋生曾经给她发过这样一条短信:“高大夫,总感觉你就像天使一样,保佑着我,让我能够重拾信心,面对人生。”
作者:本报记者 刘晚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