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明,1918年生于临汾县底镇梁村。1936年参加红一方面军10团12连,先后参加过平型关大捷、保卫延安等战斗,1941年入党。1949年返乡,如今在平阳北街钜尧小区安享晚年。
李思明今年90岁高龄,由于腿脚不方便,老人现在已经不大出去走动,然而,,轻时的他却曾策马扬鞭,驰骋疆场。
李思明自幼父母双亡,过继给舅舅,,人相依为命。1936年,红军东征经过县底时,由于阎锡山长期进行反共宣传,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吓得东躲西藏,甚至弃家而去。李思明却看到,东征红军在距离梁村5里地的许村打土豪分田地,主动帮老百姓挑水、扫院,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之前的顾虑随即烟消云散。
老百姓们也编出民谣:“斗了地主和豪绅,贫苦百姓得翻身,青年报名去当兵,跟上红军闹革命。”李思明决定参军为老百姓打天下,当即报名入伍。
1937年8月,李思明所在的红军主力部队在西安三原县被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旅长为陈光。月底,为了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115师奉命过黄河后,坐火车到平型关。
9月24日,林彪命685团、686团和344旅的687团在平 型关伏击日本著名的板恒师团。
李思明和战友在山上埋伏,等了3天,终于等到日军坐着汽车过来了。他们就扔下一箱又一箱的手榴弹,敌人阵中顿时炸开了花。日军慌乱逃窜,一片狼藉。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看到小鬼子被打得落花流水,真是太提气了。”李思明说。
1938年,在杨成武指挥的吕梁山大麦郊战役中,李思明负责指挥支前民工们用担架抬着弹药往前线送,一个翻山炮打来,他被日军炸弹的冲击波震到山沟里摔昏。后被搜救战场的战友找到。清醒过来后,李思明才知道自己的左大腿、右小腿都骨折了。两天后,他被送到延安疗伤。
1947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对延安发动了疯狂进攻。当时,李思明还在住院,我军的后方医院被胡宗南抄家,医院被迫转移到山里分散安置。伤好后,他被安排 到延安甘泉县,跟着民兵打游击。后来,李思明与两位战友在甘泉县胡家湾被胡宗南的部队抓住。关了几个月后,胡宗南的保安队派他们到山上捡柴,在山上,李思明正好碰到当地的民兵部队,终于逃脱。
由于先前的腿伤加之敌人的折磨,李思明身体逐渐不适合继续留在部队工作,由甘泉县政府出证明,李思明因伤残回乡,被评为三等甲级残疾。虽然身体残疾了,李思明为人民奉献的精神没有褪色,多年担任村干部的他为家乡建设鞠躬尽瘁。
记者韩晓芳
来源:临汾日报晚报版
【责任编辑: 张华】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