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萍说,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是缓解环境压力的主要途径。这就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广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的排放。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下决心依法淘汰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工艺,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倡绿色消费,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资源开采环节,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广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增产减污。
李建萍认为,彻底改善环境质量、节约资源能源,必须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和推进环境建设,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 营,对污染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的用地、用电、设备折旧等实行扶持政策,并给予税收优惠。生产者要依法负责或委托他人回收和处置废弃产品,并承担相关费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引导和鼓励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决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
李建萍说,完善环境法治,健全环境经济政策,可以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严格依法行政,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预执法等问题,实行严格的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对执法人员不作为、渎职的要严肃处理。进一步加强环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环境法规的制定进程,加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就要研究探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税收、价格、信贷政策,鼓励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推动实行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即解决下游对上游、开发区域对保护区域、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受益人群对受损人群以及自然保护区内外的利益补偿问题,上游对下游造成水污染损害的也要给予赔付补偿;建立遗传资源惠益共享机制;矿产资源开发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防止生态破坏。 (本报记者 李辉 郭强)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