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口碑胜“金杯”

2009-11-27 09:10: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小伙子有办法,搞基础设施建设花了几百万元,从没给村民摊派一分钱”。
“这样的好干部谁都支持,换届选举俺这一票没白投”。
当笔者走进革命老区北众村采访时,村民如是说。

从群众最关心的事做起
今年38岁的陈建利,曾跑过运输、办过煤球厂、做过煤炭运销生意,如今成了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
2008年12月,北众村村委会换届选举时,陈建利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他清楚地知道,这些年北众村需要办的实事太多了。他在第一次村委会上就决定,清理大街小巷多年堆积的垃圾,村干部义务劳动。一呼百应,报名参加的志愿者多达30余人,还有十几辆机动车,5天时间清理垃圾2500多立方米。在主要街道修建垃圾池10个,确定了专人管理、专人拉运,还在街巷里安装了30盏路灯。
北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没有到位,春节刚过,陈建利请城建部门的有关专家科学规划,绘制出北众村新农村建设蓝图,首先带领群众在村子四周修建了一条宽7米、长5600多米的环村路,把村里主街道和田间机耕路全部沟通。接着又筹资16万元,在村南门外建成一个用青石条砌成的大水池,雨天能蓄洪水12500多立方米。水池周边植树、栽花、种草,既美化了环境,又改变了村容村貌。
通过村“两委”班子的一番努力,2009年,北众村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下工夫搞基础设施建设
陈建利上任后,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决定下工夫搞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北众村有机井50多眼,因电力不足长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二支渠下游渠道年久失修渗漏严重,浇地水价过高。为此,他们决定增加变压器、铺设防渗渠,提高北众村农业抗旱能力。陈建利跑县上、找市里,反眏情况,呈报立项,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正月里,他就带领村委干部动手把村北100伏安的小变压器,换成200伏安的大变压器,解决了村北变压器长期超负荷一天多次落闸的问题。紧接着,他又组织村委干部和联防队员,在村南、村东和村西新安装变压器3台,架设电线7200米,彻底解决了北众村抗旱浇地用电问题。与此同时,在二支渠北铺设砼水管1500多米,使1000亩半坡旱地变成了水浇地。5月,又开工在二支渠南铺设U型水泥防渗渠道2000多米,使村南1500多亩水地得到了改善。
今年,尽管遭受到5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但北众村3000多亩复播玉米仍喜获丰收。

没钱也要尽全力办实事
集市临街而设,每逢集日,人车混杂,交通堵塞;村委会是上世纪70年代建的土窑洞;村小学教室没有暖气,100多名留守儿童没有一所幼儿园……然而,要办这些事得花一大笔钱,没钱办事真比登天还难!为这事陈建利经常彻夜失眠。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招商广告,茅塞顿开。心想:城里搞大经济开发区,农村能不能搞个小经济开发区?他把自己扩建集贸市场的想法拿到村委会上讨论,大家一致赞同。
于是,召开“诸葛亮会”征求群众意见,请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制订出北众村扩建集贸市场一、二期工程实施方案。
今年国庆节,投资310万元扩建的商业街工程按期竣工,并在村委大院建成一幢两层楼,党支部、村委会、老年协会、民调协会、妇联等都有了一个较宽敞明亮的活动场所。同时,给小学教室安装了暖气,建起了一个多媒体教室,实现了电化教学。在戏台两侧建起厢房8间,聘请幼师毕业的幼儿教师4名,办起了“北众村留守儿童幼儿园”。还在村南县乡公路边建起一座仿古青石牌楼,牌楼旁建起一个仿古碑亭,把早年发掘出的一面古晋国时期的“羊舌坊”石碑立在亭中,凸现了北众村2000多年的古老文明。
二期工程是一个利用旧城壕扩建集贸市场的工程。工程设计投资400万元,建成一条宽60米、长155米,商业用房155间的一个综合集贸市场。北众村将成为永固乡的商业重地。

村民的事时刻装在心里
村里有一些年轻人整天闲着没事干,不是在街头打扑克,就是喝醉了酒闹事。陈建利常劝导他们要胸怀大志,勤劳致富。并帮他们借款、贷款购买汽车跑运输,先后买回各种机动车辆30多辆,成立了“北众村青年运输队”,与附近的铁厂、钢厂签订了拉运石料的合同,一辆车每个月都能挣到五六千元。建利还帮助一些劳力多的困难户到工厂找活干,先后安排了闲散劳力20多人。
陈建利发现,有些邻里之间稍有摩擦就发生冲突, 如不及时疏导,冲突就会升级,造成意想不到的祸端或后果。为此,他特意拜访能主持公道、有说服能力,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的村民,成立北众村民事调解协会,不到一年就调解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50多起。其中,陈建利参与调解的有21起。他们都说:“建利平易近人、人正心公,能一碗水端平”。
陈建利十分关心村里的贫困户,逢年过节都要带领村干部访贫问寒。村民曹正文妻子、儿女长期不在身边,独自一人在家,干活时把脚砸坏了。陈建利知道后给他送去100元,让他赶快到医院治疗,并多次去看望他。老汉病好后,逢人便说:“要不是建利关照治疗的及时,我这只脚就残废了”。70多岁的韩秀凤老人,晚年生活没有着落。陈建利把他接到自己家中同住一个院,同吃一锅饭,同看一台电视机,当自己亲人一样养起来。
老汉过意不去,经常主动打扫院子,干些零碎活儿,建利对妻子说:“干活就得付报酬,不能让他白劳动”。现在,每个月给老汉300元零花钱。老汉感动得说:“建利比我亲儿子对我还要好”。
村里不管谁家发生什么意外事,陈建利都会立即赶到现场帮助处理或组织抢救。62岁的张安龙老人,他的子女都在城里打工,自己一人开着三轮车去看亲戚,半路上翻了车,摔得头破血流,身上多处受伤。陈建利立即赶到现场,呼叫120急救中心,并把他送到县人民医院,安排住院后,又通知他侄儿来医院护理。老汉出院后到陈建利家致谢时说:“你的救命之恩,我一辈子都感谢不尽”。陈建利却说:“这是我份内之事,哪儿有村干部为村民服务还让村民感谢的道理?”听了这句朴实而真诚的话,老汉感动得热泪盈眶,好半天才哽咽着说出一句话:“你真是咱村的好当家人啊”!

(通讯员 赵英俊 张锁柱)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