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临汾”的“明媚晚霞”

2009-12-10 09:13: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董老是土生土长的临汾人,脚下的土地就是他出生的地方。求学时期,幸得画坛巨匠徐悲鸿的言传身教,成为悲鸿大师第一代亲授弟子,深得大师的艺术精髓。64岁离休后,董老“老有所为,离而不休”坚持自己的工作。就在这间囊括了卧室、会客厅、书房、画室所有功能的几平方米的小屋里,老人70多岁出版书籍、80多岁光荣入党、90多岁创作出版《平阳风情》,为临汾人民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七十多岁出版书籍
1984年,64岁的董耀星从岗位上光荣离休了。离休后的董老并没有让自己闲散下来,而是开始了一条“老有所为,离而不休”的道路,坚持自己的工作。董老在岗时曾任市二轻系统工艺美术设计师十余年,在这个期间,董老著有《卷曲线装饰纹样的形成与发展》和《历代卷曲线纹样选编》,并发表于《山西工艺美术》杂志。离休后,董老经过6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于70岁将《卷曲线装饰纹样的形成与发展》充实提高,书名定为《卷曲线装饰纹样》,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受到中外美术家的好评,认为《卷曲线装饰纹样》对于古代图案艺术的研究及进一步发展工艺美术事业,都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2003年,被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评为国际优秀作品。
从70岁开始,董老经过7年岁月的雕琢,于77岁时编著了《天下第一都》,并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天下第一都》介绍了帝尧建都临汾的历史和平阳的民间传说。在新尧宫落成的祭尧庆典上,董老把自己智慧的结晶捐献给了临汾人民。
八十多岁光荣入党
董老1948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担任晋绥边区临汾中学美术教员,接受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革命理论。董老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949年,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董老在课余创作了年画《工农兵小兄弟》,参加了山西省第一届文代大会美术展览,被评为全省三幅好年画之一。抗美援朝时期,董老创作了《保卫锦绣河山》,这幅画经刺绣后送往朝鲜前线,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
2002年11月26日,为了庆祝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董老废寝忘食地创作了30余幅国画,抒发自己对党的热爱,并举行了“庆祝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黄山画展”,市委有关领导和广大群众参观了展览,画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当年的12月,84岁的董耀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组织批准,光荣地成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12月24日,是老人刻骨铭心的日子,在这一天,须发斑白的老人站在党旗前庄严宣誓,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老人说,尽管入党已是耄耋之年,但报 效党的心是火热的、鲜红的,活一天,干一天,与时俱进,再创辉煌,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九十多岁画出临汾
离休的20多年来,董耀星时时刻刻都在搜集、抢救民间文化,无数次翻山越岭,深入山庄窝铺,到老百姓家调查、挖掘、搜集整理民间工艺。他把各地的风土人情都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他爱上了渊源深厚的临汾文化。在他的茅屋草舍里,他凭着记忆和史料画出了《古卧牛城图》,在这张图上,标出了古卧牛城51处文物古迹当年的分布,有县文庙、关帝庙、贡院等古迹的准确位置。老人感到自己生在临汾,长在临汾,有责任为临汾人民留下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
今年,老人毕生心血的结晶《画说平阳风情》终于问世了。《画说平阳风情》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处处流淌着民俗文化的符号,充分展现了平阳文化的精华。在这本书里,生产习俗和商贾习俗是农耕经济的反映,代表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衣食住行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为我们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历史,引发出人们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人生礼仪影响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画说平阳风情》构思精巧,匠心独具,对弘扬临汾传统文化、彰显临汾民俗魅力、促进临汾旅游开发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记者 刘晚 通讯员 张良俊)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