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敬老心 殷殷儿媳情

2010-01-14 08:44: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1999年10月15日,李奉襄32岁的丈夫李惠民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骑着摩托车意外出了车祸,离开了人世。面对这突如其来打击,李奉襄毅然作出了“承担整个家庭顶梁柱”的决定,在医院里,李奉襄对公公婆婆说:“我们永远是一家人,我就是你们的亲女儿了,不管到任何时候,女儿也不会把你们撇下不管,更不会让这个家散了。”也就是从那时起,徐风香改名成为了李奉襄。
当时,公公婆婆、李奉襄和两个孩子仅靠公公每个月1200多元维持生活,一家五口吃饭就靠地里的粮食,日常生活开支总是不够花,生活十分艰难。此时,丈夫生前在单位集资盖的一套商品房,还有一半资金没有付清,为了让全家搬到城里,换个生活环境,公公拿出了多年的积蓄,加上借的和亲朋的帮助,总算交齐了房款于2000年搬进了侯马发电厂职工住宅房。为了节省开支,李奉襄请教邻居和医生护士,在家学习打针、输液、换药,为了减少失误,她先在自己身上试验,身上时常青一块紫一块。
搬进城里后,开支就更大了,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她征求公公婆婆的意见,想学一门手艺。就在这时,侯马发电厂社区居委会听说她们家的情况后,及时派人联系,为李奉襄办理了低保手续,侯马市路东办事处的领导知道以后也前来慰问,送来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李奉襄在感动之余,也增强了过好日子的信心。
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的帮扶,好强的李奉襄坚定地认为,生活主要靠自己,不努力是不行的。可她文化水平低,不好找工作,打工吧,人家又说她年龄大了。
为了彻底改变家庭入不敷出的困境,2001年7月,她拿出丈夫的丧葬费1万多元,二次到西安学习美容,学成后,回到家里办起家庭美容业。婆婆看她每天5点多就起床给孙子做饭,总是对她说:“襄儿,你多睡一会,这个家不能没有你啊!你累病了,我们怎么办啊!”。即便这样,他微薄的收入也只能维持生活。
由于收入少,解决不了大问题,加上大女儿上学时常要拿钱,她的生活又一次陷入困境。
就在二女儿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回到家对妈妈小声说:“我想要个爸爸!”李奉襄在心里想,孩子啊!你的想法妈妈理解,可妈妈提出的条件,一说出来99%的人不会同意。这么多年来,李奉襄一直对前来提亲的人说,我再婚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带着公公婆婆一起生活。
时间在一天天流逝,生活依然靠她一个人在支撑。2006年,丈夫去世7年之后,经人介绍李奉襄认识了老家在垣曲的40岁的张保元,经过了几次了解,张保元被她的爱心、孝心和诚信感动,慎重考虑后,愿意接受她提出的带着公公婆婆再婚的条件。2006年5月两人喜结良缘。结婚前,李奉襄还提出了一个让常人无法接受的条件,这就是婚后不能再生孩子了。
张保元在黑龙江伊春市林业局工作,如果他走了,这个家怎么办?举家都去伊春市也是不现实的。为了留在侯马,他只好这里打几天工,那里干几天活,收入很不稳定。后来,李奉襄问起他为什么会放弃优越的工作来到侯马和她一起受苦?老实的张保元说:“你对公公婆婆那么孝顺,对孩子那么有责任心,这么善良的人对我也一定不会差了,再说孩子也需要有个爸爸”。
结婚一年后,李奉襄怀孕了,她心里想:不给人家生一个,天地良心不公平啊!婆婆也说:咱们这个家虽是个“三不亲”的家,可过得比一家人还亲。保元是好,可咱也不能让人家没后吧。
2007年2月,这个家又迎来一个小女儿。小女儿的到来,给家里增添了新的快乐,但狭小的空间已不适合接待理发的顾客了。为了生活,他们只好早起晚睡推着小车出去卖点小吃,冬天天气寒冷,下了雪也要坚持出去。两个相濡以沫的人为了老人,为了孩子,就是再难也要一起扛下去。
责任在肩,爱无止境,日子再苦,也要尽孝道,也要供养孩子上学。当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看到女儿灿烂的笑脸,看到两个老人舒心的笑容时,两个人的心里是甜的,身上就有劲了。
在这个特殊的“三不亲”家庭里,“和谐”二字充满了家庭的每个角落。有人问李奉襄,是什么力量让你撑起这个家走到今天的?她说,人要有责任,有良心,有诚信,要坚强一些,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记者 许丽)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信用”人生

 

下一篇: 乐为患者解病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