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子也并不宽裕,1万多元对我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这次还债虽然使我的日子更紧了些,但我的内心从此宁静、坦然。”辛蒲花平凡的话语中,透出了她在道德原则上的立场。
辛蒲花是蒲县乔家湾信用社一名普通员工,前年因身体有病,47岁的她办理了内退手续。去年七月,蒲县信用社开展了规模宏大的“清非”围歼战,当看到清贷的花名册上赫然出现了“辛学文”三个字时,她的心猛然一惊:难道是已故多年的老父亲?当仔细查看了贷款人签名后,辛蒲花确定这是父亲的签字:1985年10月23日贷款一笔,5724元;1986年1月17日贷款一笔,1310元,两笔连本带息共12084元。
回到家后,辛蒲花仔细地回想着当年的往事。22年前,辛蒲花家境贫寒,生活困难,为了养育八个儿女,父亲辛学文准备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以尽快摆脱困境,可能也就在那时父亲连续两年向信用社贷了款。孰料正当事业刚刚起步时,因心脏病突发,年仅51岁的父亲突然撒手人寰,没来得及留下只言片语,结果家人对这笔贷款全然不知,导致其一挂就是二十多年。怎么办?辛蒲花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放着不管吧,一是对不起死去多年的老父亲,二是自己本身就是信用社员工,这样做对不起“信用”二字;动员八个兄弟姐妹分摊共同承担责任吧,他们的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况且人多嘴杂很难尽快落实;自己独自还吧,家中年事已高、身体羸弱的公婆和丈夫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三个正上大学的孩子仅学费、生活费每年需三万元左右,自己收入也不高,这一万多元对她来讲无疑是个不小的数字和沉重的负担。思来想去,最后她还是决定独自一人替父亲还上这笔债。
她首先同丈夫商量,一开始丈夫倒是痛快:“儿和女都一样,咱也还1500元,我马上出去借!”可当明白了辛蒲花的意思后,他面露难色,辛蒲花便细致入微地将当年父亲的为人处事及自己贫寒的家庭、艰苦的童年向丈夫娓娓道来,谈到如果父亲还活着,一年孝敬老人五百元,二十年也是一万元。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言语终于得到了深明事理的丈夫的支持和理解:“那你就拿上存折吧,咱娃开学的学费我再想办法借,这也是对老人家的一个交代、一分孝心。”第二天刚上班,辛蒲花就拿着存折来到社里,向领导说:“我父亲这笔22年的陈贷,由于我们不知道,一直拖着,我代表我们全家表示深深的歉意,今天我带来了存折,连本带利一起还清!”
更让人感动的是她的行为还带动了周围的老百姓,激发了周围乡亲们主动还款的积极性,带动了全乡“清非”工作的顺利开展,他们纷纷议论:“信用社这次动真的了,欠信用社的老贷款是要还的,你看连内部职工都替他老爸还了,咱也得赶紧还!”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信用社收回非正常贷款628万元,完成了清收任务557万元的112.7%,走在全县的前面。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一个人真正的尊贵不是有钱,而是自强独立,诚信为人。
辛蒲花说:“普天下的行当千千万万,唯独我干的这一行用‘信用’这个头衔,我不能辱没这两个字。”在她的心目中,信用比金子还珍贵,信用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如果人失去了信用,分量就会变轻,骨头就会变贱。辛蒲花的工作不仅用“信用”做头衔,她的人生也是“信用”人生、光彩人生。(记者 郭强)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