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当她坐到笔者的对面,和我谈起教育、谈起她的学生、谈起那些让她关爱的孩子时,那一刻,笔者忽然发现她是美丽的,她眼里的光彩照得我眼里都辉煌灿烂起来。
笔者翻看着她的经历,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她的确是收获了太多的辉煌。
1991年任教,1992年被评为“临汾地区教学能手”;1995年荣获“地区作文教学二等奖”、“优秀班主任”、“山西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积极分子”;1999年被评为“临汾地区十大杰出辅导员”;2001年被评为“山西省学科带头人”、“临汾市师德先进个人”;2002年被评为“临汾市教学明星”、“山西省小学教师渗透德育教学能手”;2004年被评为“山西省学科带头人”。
笔者相信,所有辉煌的背后都是汗水,所有收获的背后都是付出。
1991年,20岁的马艳珍从隰县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昕水镇的闻喜小学任教。闻喜小学是一所乡村式的三级复式小学,教学条件十分简陋。刚刚20岁的马艳珍自己也还是个大孩子,虽然眼前的一切让她稍稍有些失落,但初为人师的热情激励着她,看着眼前孩子们那一张张天真求知的脸庞,她安下心来,热情百倍地从 这里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在这里,她和那群山里娃朝夕相处,一会儿是严厉要求的老师,一会儿又是亲切温和的姐姐。学校里没有灶房,她就和学生们一起抬水,自己生灶火,拉着那笨重的老式风箱,和学生一起做饭吃。
马老师非常关爱她的学生。村里有个女孩叫王小爱,学习成绩很差,被几任老师甚至家长都认定为“笨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念书就没有升过级,念了三年,留级三年。但她又是幸运的,在又一个一年级开始的时候,她遇到了马艳珍老师。马老师对“笨小孩”没有轻言放弃,她告诉自己和那个孩子: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老师。
此后,马艳珍对这个“笨孩子”更加倍地关爱,和她住在一起、吃在一起,一起游戏,一起学习,耐心帮她从最简单的知识开始学起。
用爱心浇灌的花朵总是最鲜艳的,很快王小爱有了学习的兴趣,这个几乎让所有的老师都准备放弃的“笨孩子”,在随后的时间里,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后来,她一路努力,考上了大学。
或许是机缘吧,大学毕业后她又回到家乡,也做了一名教师,和马老师一起工作。我想,她所有的努力,也许只是为了还报当初马老师那一份全身心的爱吧!从闻喜小学开始,马艳珍老师踏上了她的教学生涯。此后,在从教的十几年中,她从上 吉亭小学、东关小学再到现在任教的城关小学,所带的班级没有一名差等生,并连续十年在全县名列第一。
在城关小学开始任教的时候,马艳珍老师发现,城里的孩子比农村的孩子学习基础强,但在思想道德方面令人担忧。她体会到,给这些孩子一味地施以急于成才的爱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爱。为此,她付出更多的心血来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班里有个叫田亿的孩子,由于学习成绩差,性格也内向,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闷闷不乐,也不太和其他孩子玩耍。家长很为孩子的成绩着急,甚至还在家中为孩子请来了家庭教师进行补课,但一直不见成效。马老师发现这个情况后,开始特别关注这个沉默的孩子,除了耐心帮他辅导作业之外,还经常鼓励和表扬他。
比如,抽他去黑板前写最简单的生字,请他在同学们面前背最简单的课文,有一点点进步就当众表扬他。马老师还找机会和家长沟通,孩子只是成绩不好,有些小小的自卑情绪,一定不能批评他,要从最简单的开始,给他鼓励,给他自信。就这样,在马老师的鼓励下,田亿渐渐恢复了自信,也恢复了开朗快乐的性格,学习成绩更是步步提高。
还有一次,马老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仿写 古诗,她发现一个孩子写着写着开始在课堂上抽泣起来。她拿过孩子仿写的古诗,看到了这样悲伤的一行字:但悲不见家庭和。马老师明白了,是家庭的不和、父母的争吵使这个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她抚慰了孩子,又走访了孩子的父母,希望家长配合教育,给孩子一个爱的空间。孩子的父母非常惭愧,想不到因为大人的一些争吵会给孩子的心灵带去那么多的伤害,更想不到的是,作为父母,他们给孩子的关爱,还不如一个老师多。因此,他们下定决心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
除了爱的付出,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在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总结上,马艳珍老师也付出艰辛努力。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撰写了多篇教学论文,在省级获奖的论文就有《语文课兴趣激发》、《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多给学生一些宽容》、《空白可碰撞学生思维火花》。
十几年来,她三次拒绝了外地学校高薪聘用的请求,每年为校内校外教师作50多节示范课,双休日、节假日还深入到偏远山村小学送教下乡,年年被评为“支教模范教师”。
面对这看似辉煌的一切,马艳珍还是那个平凡的她,坚守的她。在无数的赞誉和关怀下,她只是轻轻地说:我什么也没有做,我只是做了当老师应该做的一些事。(李玉山 李莉)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