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如爬山,爬山必有难,难中必有苦,苦中必有甜。”这是一首打油诗,是“老税务”胡和平在上学期间抄写在铅笔盒上勉励自己用的。这首打油诗,胡和平牢记了大半辈子了。他说,不仅学习上是如此,工作上、生活上也是如此。
上世纪50年代,胡和平生于洪洞县白石村,这个农村孩子也曾有过幸福的童年,也曾有过天真无邪的笑声。不幸发生在5岁那年因高烧未及时治愈患小儿麻痹后遗症,致使右臂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在父母无奈的叹息声中,他渐渐懂事了,抚摩着自己健全的左臂,暗暗下了决心,右臂残疾了,左臂还在,什么都可以少,就是志气不能少……
1994年9月,穿上整齐的地税制服,胡和平成为尧都区吴村税务所的一位税收员。他说,当时税收这个词对他来说十分陌生,为了迅速掌握这门业务,他晚上爬在床上反复研讨征管法,理清税目、税率。白天上班时参照有关税收法律、法规开具完税凭证,及时填制缴款书,达到税款按时足额入库,代开发票,妥善保管有关票证,真正做到日清月结,按照局征管股要求,每月填报缴销票证,做到账表一致,票证保存毫无差错。这些工作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就难了。有一年夏收,正在打麦场上忙碌的他忽然接到局里通知,要赶制一份农业税表格。胡和平二话没说,扔下一场的麦子就走了。晚上赶回来的时候,亲戚朋友纷纷埋怨他,你走是走,干吗不把麦子交给别人替你打呢?幸亏没下雨,如果下了雨,这一年的收成还不泡了汤,让老婆娃娃去买麦子吃呀。面对乡邻们善意的埋怨,胡和平低下头憨厚地笑了。他理解这些好心的乡邻,庄稼人吗,忙碌一年,把收成看得比天还大,可他们哪里知道,在“老税务”的心里,工作才是比天还大的事情哩。
“老税务”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年迈的母亲、贤惠的妻子和两个听话的孩子。头发已经花白的老母亲,最喜欢看到“老税务”穿上制服的样子,伸出满是皱纹的手细心地为“老税务”抚平衣角。
妻子尽管患有先天性聋哑病,却把家里拾掇得井井有条,把一日三餐调理得有滋有味,把“老税务”的制服清洗得干干净净,熨烫得平平展展。每天上班前,妻子的两只眼睛就一眨不眨地盯着钟表,到了时间就冲着“老税务”指指钟表指指门外,意思是你该去上班了。在“贤内助”这样精心“监督”下,“老税务”这些年上班很少迟到过。有时候加个班回去迟了,只要向妻子比划清楚是下班迟了,妻子的脸色马上就“多云转晴”,给他一个温柔的微笑。两个孩子更是争气,从小到大,都是班里的好学生。在吴村税务所工作期间,“老税务”每天要骑自行车往返30余里上下班,照顾家中老小。“老税务”说,工作一天回到家里,一家老少围坐在一起,粗茶淡饭也吃得分外香甜。
2006年5月,胡和平调入城区第四税务所担任内勤,他的责任心更强了,时时处处事事按规章制度办事,认真做好内勤工作,为领导排忧解难。认真做好会议记录和每天的工作台账,严格履行请销假制度,及时收发传递资料,妥善保管各类文书资料,真正做到尽职尽责,提升服务水平,对来访和办事的纳税户为他们提供一切方便,虚心接受批评指导,营造一个和谐的纳税氛围。
“老税务”知足着呢,“老税务”说,现在的工作条件好多了吧,全民都有纳税意识。想起2000年的时候,我调入刘村中心税务所工作。负责刘村、吴村、泊庄、果场办事处“三乡四区”个体户的征收管理工作。由于个体户都是一户紧挨一户,所以我们工作时不方便骑自行车,都是步行,从马务大桥到平阳大桥5公里路程,全靠两条腿来走,体会到管理个体户特别是农村个体户,真可谓难于上青天。每天带领所里其他3位同志冒烈日、顶严寒按时下户,分乡镇分街道对各区经营户摸底排查、造册登记,分区域、分行业核定税款,并制表汇总上报税务所领导。核定税款后又风尘仆仆下户,一方面宣传税法,一方面做纳税户的工作对所征收税款及时缴纳。有个修轮胎的个体户甚至不知道地税是什么,以为地税就是地皮税。面对这些难题,“老税务”就耐心讲解,讲解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的区别,讲得个体户豁然开朗,心悦诚服地交纳了税款。
参加地税工作十几年来,“老税务”养成了读书看报的好习惯,他说,如今国家的政策是越来越好了,局里这批年轻人,全是清一色的大学生,全是响当当的“省级能手”,不简单哪。说到这里,“老税务”欣慰地笑了,他指指报纸说,地税明天会更美好!(记者 刘晚 )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