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关爱下一代

2010-07-08 16:3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白石村是一个有着5500人的大村,曾是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未成年人1500余人。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受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许多青少年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少数人走上邪路。1985年该村7名青年因犯盗窃罪被判刑,不仅给家庭带来了痛苦,给村里的声誉也蒙上了阴影。这一事件,引起了牛建华的警觉和反思。他深感村里社会要稳定,经济要发展,群众要致富,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关心教育工作。正当他思谋寻求教育青少年的方法时,看到了河南省安阳市几位老将军、老干部建议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协会的消息。这一信息使牛建华受到启示,立即召开党支部、村委会进行了研究,决定成立关心下一代协会,任命苏新志为主任,7名老干部为委员。这是全县最早的关心下一代组织。1990年白石村关心下一代协会改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牛建华把关心下一代工作作为兴村富民的一项大事来抓,把其纳入了全村整体工作规划,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改善办学条件,为就学少年儿童提供安全良好的学习环境。2004年他们先动员“五老”人员,为新建白石小学教学楼捐款20余万元。其中,胡正端、杨足才等四名离退休人员各捐款1万元。在五老人员的影响下,全村村民捐款40余万元,共筹资83余万元,建设起高标准双规制的教学楼,为全村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二、发挥教育基地作用,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关工委坚持每年在“白石八路军随营学校驻地”对全村青年和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并经常组织宣讲团和校外辅导员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2008年党支部、村委会运用民营资本1000万元,在原有教育基地上扩建、重建了“红军八路军纪念馆”。纪念馆的建成为全村乃至全乡、全县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平台,也成为一项促进白石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红色旅游产业。
三、开辟特色产业,为青年农民提供发展机遇。白石村人多地少,人均不足七分地,并且是一个一无资源、二无企业的典型农业村,要想让群众脱贫致富,必须开辟新的产业和门路。十年来全村干部群众开发滩涂地3000余亩,牛建华利用家长学校、科技学校、法制学校和图书室等,对600余户青年农民进行芦笋栽培技术的学习和培训;并组织300余户青年农民到外地参观学习,发展芦笋产业。几年来,该村从开始的800亩发展到2009年的5000亩,人均一亩,为750余户青年家庭找到了致富门路。近几年每年都有外地商户和外商贩到白石扎点收购,仅此一项产业收入就达1000万元以上,全村人均收入近年来达到5000元以上,为保障少年儿童成长奠定了基础。
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健康的人文环境。从2003年开始,结合新农村建设,全村先后多方筹措资金175万元,硬化全村主干街道和环村路5.5公里;2007年投资60余万元修建了25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并对全村的道路进行了绿化、美化、香化,安装了路灯、有线电视、程控电话等基础设施,为全村村民和青少年提供了生产、生活和学习休闲的人文环境。
五、不断扩展关工委活动阵地,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党支部村委会先后投资10余万元,对村关工委活动阵地进行了充实、完善、提高,增加了办公设施,增添了宣传版面,配备了数字化电视;2009年又投资6万余元建设了中老年人、青少年活动中心,并为百人青年锣鼓队、60人中老年舞蹈队和老年网球队更换了新服装、道具和器材,使全村中老年人和青少年有了一个更加充实更加活跃的文化生活场所。
白石村现在是全县红旗党支部、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村、关工委工作的重点示范村。省关工委先后授予白石村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称号,授予苏新志“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称号。牛建华和白石村的“五老”们决心继续以兴村富民为己任,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张齐管 )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