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李迎春正在住院部写病历。突然,一名护士急切地跑进来说:“李大夫,快,急诊室来病人了!”听到这句话,她立刻放下手头工作,跑到了急诊室。病人是一名二十出头的军人小伙子,在打篮球时突然倒地。送到急诊室时,患者口唇发绀、双侧瞳孔已经大固定、血压测不到、呼吸没有、心电监护显示:室颤。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李迎春判断这是一个心脏骤停患者。院领导指示,全力以赴抢救,电除颤200j准备。李迎春紧握除颤仪,“叭”一声打下去,患者无反应,监护仪显示仍为“室颤”300j。电除颤准备“叭”又一下,患者仍无反应,她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院长沉着冷静的指挥,让她恢复了信心,第三次准备360j,“叭”打下去,心电监护仪显示:窦性心律、血压有了、呼吸有了。由于患者神志仍不清,于是又采取了心肺复苏抢救,直至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急诊室的全体医护人员才长松了一口气。她们制造了浮山县人民医院自建院以来的首例对一个呼吸、心跳停止将近20分钟的患者抢救成功的病例。
每天面对病人、每天面对生死,李迎春更能理解“医者父母心”这句话,她认为这句含义应该体现在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上。有天上午11:40快下班时,急诊室来了一名面色灰紫、全身大汗、嘴边有分泌物不断排出的有机磷中毒患者,刺鼻的农药味呛得李迎春不能呼吸。这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孩,正是如花的年龄,因和家人争吵,服用了大量的农药。李迎春和急诊室的同事们对患者进行着洗胃、建立静脉通路等紧急抢救措施。患者的弟弟“扑通”一声跪下了,拉着她的手,“大夫,求求你,救救我姐!求求你啦!救救她”。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喊震撼了她,李迎春和同事们放弃午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病人终于脱离了危险,转危为安。
李迎春是一个心里时刻装着病人的医生。她常说,有些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对他们要笑得和蔼一点儿,把病情解释得清楚一点儿,回答疑问时耐心一点儿,病人有什么困难,自己力所能及帮助一点儿,这些对我个人而言,只不过是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而已,而对病人而言,换回的可能就是健康乃至生命。
一天,120急救车送来了一名六十多岁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老人送到医院时神志不清、四肢冰凉、心电监护显示频发室速。李迎春知道这是心肌梗死的一种危险并发症,若不及时抢救,随时可能死亡,必须立即进行电复律。时间就是生命,来不及履行家属书面签字,她只能口头交待,家属当时表示理解。150j同步电复律准备“叭”电击一下,病人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来,睁开眼睛说话了,从来没见过这种情况发生的家属立即涌过来,大声吵闹“你这大夫会看病吗?怎么拿电击人,你把人击死怎么办?”李迎春没有理会病人家属的吵骂声,继续抢救。渐渐地,心电监护显示窦性心律、血压有了,抢救成功了。这时,带头吵闹的那位大婶面带愧容地说,“李大夫,对不起啊!那会儿我也是心急说了些脏话,你不要在意。”李迎春笑着说,“没事,能得到你的理解就行了。”
15年来,李迎春每天忙碌地穿梭在病房,随时能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却没时间和家人一起享受团聚的欢乐。但是,她不后悔,她始终记得2008年10月份她去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进修时老师说的话:既然你来到了协和,你就是一名协和人。你来这儿不仅仅是学习尖端的医疗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协和精神,把他们无私奉献、刻苦钻研、以患者为中心、服务于患者的精神带回家乡。李迎春记住了这句话,也在工作中时时刻刻践行着这句话。
(记者 刘临喜)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