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为民谋发展

2010-11-13 10:58: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滑云辉,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高中毕业后先后经营过大货车辆、洗煤厂、装潢门市部等行业,2005年以高票选为该村村委主任,2008年又担任党支部书记,从此一肩挑起了为民谋发展的重担。
南营村位于洪洞县大槐树镇西南,地处平川,原名龙坡,相传东魏孝静帝在此驻兵防守改名营里,后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进京前后大批人马又在此安营扎寨,又分南、北、西三个营,以南营村为大,如今全村600户,3000余口人,耕地面积1500亩,依靠村北洪安涧河灌溉,除传统农业耕作之外,受当年兵营生活影响,全村百姓以屠宰业为主。“十家就有八家杀,有两家不杀不是熟皮就是做蜡的。”这说明南营村在杀牛宰羊的历史悠久,过去人们用的蜡烛就是用动物油浇造而成的,现在南营村肉制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可以说全国肉类加工行业人士不知道洪洞大槐树,却都知道洪洞有个南营村,可见其影响之广,更有近代民谣为证:“秦壁的葱、梗壁的蒜,营里的女子不用看”,意思就是营里的姑娘人人都会一套娴熟的屠宰技术定能过好光景,在当地来说相亲的时候是不用打听底细的,这种龙头产业在给南营人 带来生存以发展的希冀之后,同时也带来了污染疾病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如何让龙头企业在新形势下做强做大,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成为当地政府和百姓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滑云辉多方考察,向专业人士求证,终于找到了问题根源,并确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这就是滑云辉的思路所在,“进南营村有三难,有产业无出路”这是几年来外商对南营村屠宰业真实状况的反映,也是当地村民的呼声。进村有三难为:一是汾河相隔;二是洪安涧河流经;三是涧桥西池过来铁路隧道和途经村中栏杆限高。过去扎兵营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优势,如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交通不便却越来越制约着该村经济的再一步向前发展。
针对南营村实际情况,滑云辉领导支村委一班人顺民意、求发展,借该县三干会议精神之东风,快马加鞭,从2009年3月开始,总投资100万元,将村内大街小巷户户接通,全长硬化7.6公里,为村民的出行便利和新农村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今年年初投资100余万元,修村中排水渠3000余米,今年9月开始对22000余米的节水工程又高标准上马,目前已完成1万余米,预计年底全部完工,同时又以大手笔投资300万元,1000余米一条既宽敞又标准的硬化路全面铺开,向北延伸直接与城内的滨河路相接通,此举受到村民称赞的同时,更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肯定。据了解,这条路通车之后,彻底解决了大货车进村难的历史问题,为全国各大城市肉类行业和本地肉类行业互通有无及深加工的后续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鉴于滑云辉所做出的成绩和南营村的巨大变化,目前南营村已被相关部门定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该县也授予该村“先进村级组织”荣誉称号。
“宏图已张弓满弦,敢教日月换新天”,滑云辉对未来非常自信,他说下一步在转型发展上,将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给外地客商尽可能地提供一个宽松的投资发展和谐环境,在后续发展方面,一是对肉类加工业向平遥学习肉类深、精、细加工;二是借鉴万安镇西梁村的成功经验,发挥龙头产业优势,依托汾河山川秀美的独特魅力,规划汾河之滨文化广场和饮食文化一条长廊,把南营为中心的屠宰业与饮食文化从长远着眼精心运作,形成一条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滑云辉一班人将带领南营人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记者 范韶华 通讯员 张天鸣)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