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点燃希望

2010-11-30 09:1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埋头干好自己的事,多挽救几个聋哑的孩子,能干好这一件事,我觉得这辈子就值了。”这是司玉兰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寒来暑往,司玉兰和她简陋但不平凡的小院托起了100多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如数家珍的司玉兰更像一位母亲,不同的是,这位母亲身上系着太多太多对这些异性子女的牵挂。
老大涛的到来纯属偶然,一次和一位大嫂闲谈得知大嫂的孙子是个聋儿,虽经多方求治,仍然不会说话,求学无门。油然而起的同情心使司玉兰答应帮孩子找一个特教老师看看,可跑了许多地方司玉兰得到的确是如此一致的回答“全聋儿?不行,我们教不了”想到大嫂的眼泪,司玉兰突然萌生了“我来教”的念头。她想,凭借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凭着代过小学、中学、师范、师专的课,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总该有相通之处吧。然而事情总是不如想象的简单,为了尽快地掌握聋儿语训的技巧,司玉兰开始自费学习,不断在太原、北京、大连奔波。为了有充分的时间对涛展开培训,司玉兰将涛接到了自己家里,“我们家又有一个儿子了”,她对全家人说。在进修校教学之余,司玉兰像一个小学生一样开始了从拼音字母的练习,她先对着镜子将手放在喉部练习发音,然后将涛的小手放在自己的喉部,一遍一遍地对着他发音,让涛感觉声带的振动。司玉兰有意识地将语训和实物结合起来,不断地为涛创造学习语言的环境,加强随意性教学,如:吃饭时教“我要吃饭”,喝水时教“我喝水”,看见小鸟飞教“小鸟飞”“小鸟在天上飞”,每天晚上讲故事,然后要涛复述一遍,以此提高涛的认读能力。和司玉兰在一起呆了一个月,涛终于开口叫出了“爸爸、妈妈”,看到抱在一起哭的一家人,司玉兰顿时忘了一个月来的苦和累。涛会拼音了,涛能背20多首儿歌了,涛能讲500多句话了,涛和其他孩子一样背着书包上学了。涛的进步不断激动着关心她的人们的心,同时也使有着和涛一样情况的家庭看到了奇迹,看到了无限希望。
老大涛的开口说话,给了司玉兰莫大的信心和动力。1990年,在时任常务副县长杨起林和县残联的鼓励下,办起了聋儿语训学校,年届不惑的她开始了又一次创业。面对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年龄、脾气秉性各异的聋儿,司玉兰同孩子们住在一起,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司玉兰和她的教师们的爱与耐心使他们的学校看起来更像一个亲密无间的大家庭。为了使聋儿们尽快开口说话,司玉兰和老师们采用“一对一”单训的模式,不知不觉中老师们增加了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工作量,为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司玉兰组织教师们每个寒暑假去北京、太原等地学习培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爱和期待,辛勤的付出,收获了丰厚的回报,小学校从当初仅有8名聋儿发展到现在有4名教师,28名在训聋儿的规模。十年来,180余名聋儿开口说话,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近60名聋儿经过训练后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并且他们中的许多人获得了较高的学历,结了婚有了事业。
为了培养聋儿多方面的能力,学校还开设了手操、科技课、体育课,为每个聋儿建档立卡,随时记录聋儿的学习与进步,虽然所训的几乎全是听力损失达到120分贝以上的全聋儿,但孩子们却达到了100%的开口率,所有的聋儿都学会了唇读。他们一个最普通的聋儿的手放在教师的喉部,教师的手也轻轻放在聋儿的喉部,教师不断地对聋儿重复一个音符,一遍一遍不停地示范,看话、摸话,无数次的重复,这一教学情景给许多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回归主流社会,使聋儿聋而不哑、聋而不残、自食其力,司玉兰正在一步步实践着她的梦想,她的努力正在不断为社会和许多家庭赢得希望。

(王彩琴)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在农村广阔田野上谱写青春

 

下一篇: 老胡新传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