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涧子里村前河沟口一个三面环山的山沟内,记者看到依山而建的10多处土窑洞,西边有新建的高标准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养殖大棚,大棚垄畔砌起了3米高整齐的石坝,养殖场内机声隆隆,两三个人在那里忙碌着粉碎玉米秆,青贮窖内已储满了充足的草料。场子的另一头有七八个人紧张砌着砖墙,正在建设设备房。记者徒步沿坡而上,在山沟靠西的向阳避风的围墙铁栅栏边,正遇上有一位中年人挥舞着牧羊鞭从圈内往出赶自己喂养的波尔山羊,羊群脖上系着铜铃丁当作响,“咩咩”的羊叫声在沟壑涧此起彼伏,一股熟悉的乡村羊粪气息扑鼻而来,眼前呈现的是一派六畜兴旺的景象,这人叫张俊生,这里是他今年创办的养羊场。
现年48岁的张俊生,1米80的个头,典型的北方大汉,敦厚朴实的面容上不时洋溢出喜悦的笑容。
张俊生家里世代生活在涧子里,看到山里信息闭塞,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年到头辛苦劳作,却还在贫困线上挣扎,不甘为贫困所困的他,总想寻找一条致富的路子。
他一边在家里务农,一边在思索着。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天晚上他来到村委会主任张耀平家串门,恰巧村党支部书记张小会也在,他俩正在观看远程教育播放的山东发展波尔山羊的光碟,这一下,可提醒了张俊生萌发发展波尔山羊的念头。
他边看边兴致十足地同村干部谈着自己想发展养羊的事,村干部都竭力赞成他的这个想法,并表示有困难他们会积极支持的。
第二天,张俊生就独自一人开始到本村前河沟考察养羊的地方,通过3天的考察后,他决定把羊场建在前河沟的一个山沟沟里,此地避风向阳,适宜羊生长。紧接着他投资4.4万元建设了11个土窑洞。
今年春天,他四处筹集资金16万元,跑到山东引进波尔山羊200只,创办了开泰农林牧专业合作社,而今已发展到500余只。
为了使自己的养羊场能够成规模、上 档次、见效益,他还招聘了3名饲养员帮助自己看管,并购置了电视机“锅儿”VCD等电器设备,从村远程教育办借来科教光碟进行观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养殖技术。
这期间他投资22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大棚圈养场,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可容纳700余只羊。投资5万元建起了600方的青贮窖,投资7万元购买了变压器,架线通了电。投资1.9万元购买了切草机、揉丝机、电机,投资6万余元打了一眼深井,建起了可贮存200方的水库。算起来先后总投资达上百万元,一座初具规模高标准的养羊场落户扎根在涧子里村。
涧子里村是个四面环山的典型的农业村,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全村500余口人,青壮年常年主要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开泰农林牧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张俊生在荒山开垦50余亩土地,主要种植苜蓿,带动村里100余人就业,在他的养殖场平均每人每天收入可达80余元。乡亲们高兴地说,是张俊生给了他们挣钱的机会,开泰农林牧专业合作社就是好。
谈到波尔山羊的经济效益,张俊生充满了乐观,他说小羊产下来一般两公斤左右,三四个月就能长到30多公斤重,就可以拉出去卖了,按现在的市场价,每公斤活羊可以卖到20余元,这样一头羊便可卖到600元左右,每年产2窝或二年3窝,每窝繁育2—3只羔,3只波尔山羊售价就是1800元,按窝计算就是3600多元。到年底就可发展到5000只羊,每年可纯收入达到50余万元。
张俊生介绍,开泰农林牧专业合作社办起后,村里、镇里、县畜牧局领导给予大力支持,镇领导经常到养殖场关心过问,鼓励他把转型产业做大做强,向跨越发展迈进。畜牧局领导也多次亲临养殖场精心指导,帮助解决科学养殖方面的技术问题。养殖场能发展壮大与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
谈到今后的发展,张俊生充满无限希望,他说,明年准备再投资100万元,再建设两个高标准大棚养殖场,可容纳2400余只羊,在山顶处建设一座水塔,解决波尔山羊饮水问题。建设办公场所、高标准消毒室,增加消毒设施,强化科技含量。
“一个人、一家人富了不算什么,我希望大家都能过上富裕的生活。”这是张俊生最大的心愿。
(记者 田青松 通讯员 孟黎明)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