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傻’,放着那么优越的条件,还要回到这里遭人误解。他不傻,他是想改变这里的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现状,把这里的山变成生态园林,把这里的水变成天然矿泉水,把这里的沟沟坎坎变成平原大道,通往外面的世界。”村民张学康激动地道破了每个村民的心声,“挣了钱还能回来想着老百姓,带领老百姓走致富路,这样的‘村官’谁能不拥护?”
一
贺家庄乡东下庄村地处尧都区城东南隅,距尧都古城约有30公里。这里群山环绕、沟壑纵深。全村现有170余人,土地总面积4200亩,目前,具备耕作条件的土地850亩。当地群众自古都是靠天吃饭,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这个偏僻落后的山庄就是张建国的家乡,这里曾经留下了他许多童年的回忆。
“我要把这个最小的山区行政村建设成一个集养老休闲、风味餐饮、培训演练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场所,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这个山沟沟。”我们的车子沿着山上开辟出的一条宽约8米的大道来到了东下庄村,一见面,张建国的话语便让大家感受到了他身上散发出的朴实。
1979年,在东下庄村生活10年之后,18岁的张建国应征入伍,成了广州空军某部的一名战士,一干就是26年。2005年,已经身居团职的张建国转业了。转业之后,他和家人留在了广州。靠着多年来形成的人脉优势,搞企业,做生意,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殷实。
有一年,回到村里的张建国看到村里和几十年前一样没有任何变化,村民们只能靠天吃饭,根本没有其他的挣钱门路。无奈之下,年轻力壮的人都出外打工,而外面的姑娘只要一打听都退避三舍,不敢嫁过来。山庄的偏僻、贫穷、落后,使张建国萌生了返乡的念头,他要让家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边是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大都市,一边是信息闭塞的穷山沟;一边是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一边是传统保守的乡里乡亲。如果不是他亲眼所见,张建国真不敢相信这一切。
从那以后,张建国产生了回村为群众做事的念头。但是,一边是亟待富裕起来的父老乡亲,一边是妻儿老小和他需要打理的公司,该如何取舍?张建国处在两难之中,他不能犹豫,要说服家人。在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后,张建国带着一腔热血和浓郁的故土情结于2007年12月回到了家乡。
二
“老张,你既然这么关注家乡建设和乡亲们的生活,不如回村里当支书吧。”2008年4月份,时任贺家庄乡党委书记的薛向阳言辞恳切地向张建国表明了乡党委的意见。就这样,50岁的张建国带着一腔热血,带着一种使命,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成了尧都区乃至临汾市首屈一指带有团职头衔的“村官。”
刚上任,张建国就自掏腰包,新建了现在的三层村办办公楼。
他联系了在外上班做生意的儿时的伙伴发起成立了“东下庄互助发展协会”,开始为村庄建设、孩子上学及老人养老筹措款物。
“村里缺钱张建国慷慨解囊,拿自己家里多年的积蓄垫付,一拿就是几十万元,修道路,建水库,搞调产,着力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他的这一义举赢得了老百姓的广泛信任和支持。
张建国一边了解村民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一边开始学习和研究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要想真正推进农村发展,就必须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通过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积极教育引导群众转换观念,解放思想,摒弃传统落后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组织农业调产,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着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有了想法,就有了干劲”,张建国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教育培养新型农民。他委派4名村民代表到陕西杨凌参加全国性的农业博览会,开阔眼界,令其感受科学技术的强大魅力。组织30位村民到曲沃磨盘岭参观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感受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的美好前景。
经过一番考察,张建国带回了经验,就是先让小部分人发展养殖。他采取统一购买、分散养殖的方法,先投资1.万元,购买了8头牛,把这8头牛分送给4户村民喂养,他告诉这4户村民:“这些牛你们无偿地牵回去喂养,等把牛卖了之后,只需还我本钱,所有收益都是你们的!”他的举动,让这4户村民大为感动,4户村民把牛当成了宝,精心饲养,牛长得膘肥体壮。
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更加坚定了张建国干事创业的决心,2008年,张建国自己垫付出资25万元,帮扶两对青年,建养鸡舍3个,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年收入近万元。
张建国始终把村民的冷暖记挂在心上。不仅资助孩子们上学,还为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生日礼金。去年6月份,他筹资10万元,兴建村民休闲健身广场,为广大村民提供了健身、休闲的活动场所。
三
“以前我们这个村就没有路,走路都要穿插在邻近村庄的路,才能过去,不仅影响了邻村的风水宝地,还带来诸多不便。”记者随同张建国走在新修建的一条大路旁,站在那里,看着蜿蜒起伏的沟沟坎坎,能够开辟这样一条道路打通与外界联系的桥梁,不难说张建国确实付出了比常人要付出的更多艰辛。说到修路,尽管村民们都举双手赞成,可是一说到占地,有些人就不乐意了,他只好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出东家,窜西家,苦口婆心,看过刁难的脸,受过不中听的话。张建国说:“你的任何想法,任何做法,最怕的是得不到老百姓的理解。”
“人家既然都能自己垫钱为村里修路,咱们自己还不能让出一点儿土地么?”村民们理解了他的善良之举和诚心,有村民带头,工作就有了大进展。
老百姓让出了土地,可是资金问题却成了最为棘手的事。
张建国深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规划建设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钱,老百姓想要富起来只是一个梦幻的泡影。
怎么办,张建国再次陷入困境,刚回村的时候,没有过多的想法和规划,资金缺乏矛盾不很突出,所有的开销支出都是从家里拿钱,刚开始爱人、孩子以及兄弟姐妹们都支持,需要钱时,家里人都会想方设法给予资助。这次再向家里要钱,要修路,这可不是一笔小的数目,要200多万元的投资,张建国犯了难,他硬着头皮再次向妻子发起了求助,妻子犯急了:“老张呀老张,本来家里生活比较安逸,你说要回老家当村党支部书记,给群众办事,我们也支持,可是一直把自己家里的钱往村里投,要改变村里的面貌可不是小事呀,家里还能有多少钱让你垫呀,再说即使全拿出来,对村里来说,那也是杯水车薪呀。”妻子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这可怎么办呢?”五尺汉子为资金问题犯了愁。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回来了,家乡建设就是我的责任,现在已经不容我退缩,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也要 把这个资金给补上。”看着他的坚毅,看到他的执著,看着他日渐消瘦的脸庞,妻子心疼了,就这样,又把自己家里仅有的积蓄拿了出来,钱还是不够,张建国又向朋友处筹借70万元。
“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我的成就,这些都是在沟沟坎坎上开辟的一条新路,新建13公里、宽约8米的道路,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样,一天一个新变化,走在这里就像走在自己的天堂一样,让我感到骄傲。”“下一步我要将原来的山沟填平,引进核桃树木,栽植200亩的核桃林,对了,还要修建公墓。”张建国说,太多太多的想法和梦想,都想马上去实现,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这个小山庄。
四
东下庄村一直以来,发展都是以种粮为主的传统产业,为了彻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张建国筹资20多万元修筑2个小型蓄水坝。
为了改变原始的耕作方法,把农民从传统的耕、种、播、收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他又一次性垫资7万元,买回了整套的750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为群众提供耕、种、播、收一条龙服务,既降低了村民的耕地费用,又解放了劳动力,让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外出务工赚钱。
为了让更多的乡亲们了解他的想法和思路,他组织召开了2009年年度村民大会,由于村里年轻人都在城里打工,他特意将开会的地址选定到城里,把村里所有的男女老少接到城里开会,“参加会的不仅有七十多岁的老人,而且还有不懂事的娃娃,目的是要让孩子们看一看,学一学,长大以后为家乡做贡献。”在大会上,张建国给优秀村民和模范家庭颁奖,增强村民的荣誉感,激发村民见贤思齐、力争上游的积极性。73岁的张春英逢人便说:“没想到把日子过好还能领奖金。现在逢年过节,村委会都要给我们老人送米、面、油,感谢党给我们送来一个这么好的领导!老百姓从心底里拥护他,愿意拼着命的跟着他干。”
他专门聘请农林、交通方面的专家,进村勘查,完成了东下庄村新农村建设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规划,就是计划开发东下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启动循环路建设,从四个方向辐射,正西与李家庄“千亩桃园项目”连接,西北和县底镇屯斗村连接,正北与贺家庄乡高化庄村柏油路连接,正东向贺家庄乡通往北区的公路相连通,带动周边村发展建设。道路两旁种植各类树3万株。改善目前林地不规则、档次低的状况。道路建成后,扩大乡“千亩桃园项目”,开发1000亩荒地,种植7万株核桃树,同时,把全村的林地规划纳入其中。还要在已经修成的两座小水库旁边,建设一座集住宿、餐饮、演练、培训为一体的民兵训练基地,为预备役军人提供强身健体、训练技能的作训场所。
张建国的事迹传开后,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评价。时下的东下庄村已经被确定为尧都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张建国也被评为劳动模范,被尧都区委评为红旗党支部书记。为了全力支持张建国带领群众,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现代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的壮举。尧都区委、区政府最近又专门为其争取农业开发专项资金300万元。
“我还计划再造或改造1500亩墒情较好,具有机械化耕作条件的沟地,扩大耕地面积,改善耕种条件,全面提升农民耕地收入;还要逐步建成200亩的养殖园。进一步扩大乡‘食用菌生产’规模;开发由国家命名的‘高锶矿泉水’的产业。同时,筑坝蓄水,提高灌溉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开发紫砂石矿、砂石岩和花岗岩石,这些项目一旦建成,必将为东下庄村新农村建设插上坚挺的翅膀。”张建国满怀信心地说。 记者 赵京红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