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是很宽裕的张英剑为何要破费7万余元来复制出版这本画册呢?这本收藏60年的画册又有什么来历呢?怀着好奇的心情,6月28日下午,记者拨通了张英剑的电话,试图“揭秘”这些心中的疑问。
小时候是儿童团长
段南坡这个小村庄成了抗日前沿阵地,成为抗日的“桥头堡”。在父辈们的影响下,张英剑背上红樱枪、拿起手榴弹、组织儿童团,在村口站岗、放哨、盘查行人。一看见鬼子进村,就敲锣鸣哨,组织村民下沟逃难。鬼子走了,儿童团又通风报信,组织民众回乡搞生产、过日子。1944年4月4日,是解放区的儿童日,张英剑同几个热血少年冒着危险,组织了一个联村儿童团,参加了在西中王村召开的抗日救国动员大会。会上张英剑在主席台上大声地宣读了老师写好的演讲稿,获得了边区军民的热烈掌声。会后,领导奖给他们一面“抗日小英雄”的红旗。从此,解放区每次开会,张英剑就成了儿童代表。那时,张英剑仿佛突然长大了许多。
画册成了“传家宝”
当时,学校除了上语文、算术、历史外,就是学唱革命歌曲、排练革命戏曲,在隆化、黄家堡日寇据点周围写抗日标语,散发抗日传单,配合游击队救伤员等,直到日寇无条件投降。1948年,张英剑考入河东中学后,因地方工作需要,太岳区二地委从学校选调了一批以学生会干部为骨干的成员,到地委充实政府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张英剑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为第一批团员。
1951年10月,张英剑调入临汾专署工作,时年刚满18岁。作为纳入专署机关的一批新鲜血液,领导非常关心和器重,为他们举办了隆重的欢迎大会。“三反”、“五反”运动过后,宣传我党过渡时期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为扩大宣传力度,专署机关将大门外两侧的八字墙改为两块黑板报。专署办公室刘主任和机关党支部王书记召集机关青年团支部支委现场开会,研究办黑板报,宣传时政要闻。
当时,张英剑任青年团专署机关二支部书记,因他当过小学教员,粉笔字有些功底,刘主任亲手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战绩》的画册交给了张英剑,指示他们把画册图表改为板话,连登连载在专署门前,开辟一个宣传阵地。这本画册用图片的形式详细记载了1946年7月至1949年7月,党中央在西柏坡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二、三、四野战军在西北、华北、东北三大军区3年的战绩,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和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争取独立的解放斗争最后胜利的有力见证。
1954年春夏,临汾、运城两个专区合并成为晋南专员公署,张英剑被调往乡宁县政府工作。机构合并,人员分散,临走时张英剑把这本大型画册用老伴结婚时陪嫁的红包袱包好裹在铺盖卷里带到了乡宁。到了乡宁后,县领导给了他一个放文件的小箱子,张英剑就把画册连同部分文件放在了里面。后来,张英剑又经过几次调动,这本画册始终陪在他的身边,成为了他的“传家宝”。“文革”期间,张英剑更是小心翼翼地守护着画册,躲过了红卫兵的几次搜查,这本珍贵的画册才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抢救性复制出版
愿将一生交给党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