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养猪业之前,46岁的曹安贵曾做过二十多年的焦炭生意。在这一领域,他靠着精明的头脑和善于抓住市场机遇,完成了个人财富的原始积累。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曾经供不应求的焦炭风光难续,呈严重滞销态势。这时,曹安贵并未自乱阵脚,凭借浸淫商海多年的经验,他清楚转型发展的重要性,更深谙未雨绸缪之道。早在2006年3月,瞅准了养殖产业潜在的巨大商机,他投资800万元,在老家永固南五村创办了一家金昌养殖有限公司,主打养猪产业。经历了起步伊始一直赔钱的怪圈,曹安贵调整思路,重新布局,终于在今年扭亏为盈。时至今日,襄汾县金昌养殖有限公司已经成长为当地规模养殖的龙头企业,占地面积50余亩。猪场设施先进,环境宜人,严格按现代化标准落实到位,猪舍里全部安装了空调、水帘、自动供料、供水系统,并配有一套专业的饲料加工机组。
踏进金昌公司的生产区,无论是在猪舍、采精室,还是在防疫室、产房内,都能看到技术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产房内,数十头重达五六百斤的老母猪在产床上怡然侧卧,任凭身旁十几头小猪崽尽情地吮吸。得益于自动供水系统的引入,猪口渴时只需将嘴对准水龙头,清水就会自动喷涌而出。“我们厂上了一套1吨的饲料加工机组,猪饲料全是自己采集加工成的,原料主要有棒子、豆粕、水等。算下来每斤要比市场上的饲料便宜两三毛呢!”参观之余,曹安贵不忘向记者介绍企业的经营“宝典”。
由于猪肉价格长期徘徊于低位,公司自成立后运转状况难言乐观。单单是2010年上半年,公司就亏损了50多万。“当时真有点扛不住了。”曹安贵告诉记者,“我的性格很要强,骨子里是个不愿服输言败的人。几年下来投了这么多钱进去,还没干出点名堂来就抽身而退?这不是我的性格。最终我决定还是咬咬牙坚持下去。”正所谓否极泰来,从今年5月开始,全国猪肉价格扶摇直上。作为规模养殖大户,曹安贵的执着与坚持终于收获了回报。
“现在猪场里共有大白、长白、杜洛克等优良原种猪350余头。初步估算,今年出栏种猪及商品猪总数有望突破5000头,公司预计年收入在200万元以上。”曹安贵告诉记者,公司出栏的商品猪全部远销太原、北京、四川等全国各地。能够实现销售环节的高枕无忧,商品猪的质量和口碑自然功不可没。2009年11月,经过考察公司在北京国家原种猪场引进了优良种猪150头,完成了种猪核心群的组建;2010年,又从广东一公司采购了全套的采精设备,每年给当地养殖户提供优质的种公猪精液6000余瓶,拓展了企业的创收盈利途径。
为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带动周边养殖户共同致富,曹安贵还伙同周边村庄的100余户农民建立了合作对接关系,为他们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优良仔猪400余头。同时还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到养猪户无偿提供技术咨询,为其提供优良种猪、配套杂交咨询、分娩指导和仔猪培育技术辅导等全方位服务。在解决困扰养殖户技术难题的同时,曹安贵还帮助农户代理销售商品猪,彻底打消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现在干什么都得讲科学,养猪自然也不例外。”曹安贵清楚,只有坚持走科学养猪的道路,方可在市场竞争中牢牢占据主动地位。公司成立后,从原料、饲养到繁育,各个环节都设有一套严格科学的程序。他还格外重视养殖知识的更新与专业人才的培养,每年都自费派技术人员到北京、四川等地进行培训。
“质量是生命,信誉是人格。”是曹安贵一贯秉持的企业经营理念。为了保障出栏猪的高品质,他不惜重金聘用了两位专业技术人员和3名兽医师,还成立了专业的采精室、化验室和档案室,为每一头猪建立数据库,从落地至分娩、出栏进行全程追踪。身为村里提早富裕起来的一批人,曹安贵深感责任在肩,他一直致力于为村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厂区内现有200平方米的沼气池一座,因地制宜变废为宝,为周边村子送去了环保、清洁的能源。
作为襄汾规模养殖的领头羊,2009年,公司在被襄汾县确定为重点养殖企业后,又被省畜禽繁育工作站授予“省重点良种猪扩繁场”的称号。着眼未来,曹安贵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他只想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将自己的养猪产业真正做大做强。
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