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革命老区 探寻光辉足迹

2011-07-19 11:37: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古县革命老区,处于抗日战争的前沿,是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后方,是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创于抗日战争初期,直到解放战争胜利而结束其历史使命。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薄一波、安子文、裴丽生、陈赓等曾多次亲临境内指导工作、指挥战役;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曾经驻扎过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129师、牺盟总会决死一纵队、太岳区党委、行署、军分区等领导机关。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英雄的古县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冒着敌人的炮火”,万众一心,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作战,全力支前,勇于奉献。先后有7706名青壮年踊跃参军、参战,3万余人次民兵、民工和群众远征支前,先后5次抽调200余名干部外调、南下,支援新区建设工作。在与日军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殊死拼搏中,境内有400余名党员、干部、战士、民兵和民工血染疆场,为国捐躯,被追认为烈士。古县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雄壮的凯歌,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7月14日,记者来到古县光荣院,与老人们共同走进半个世纪前那段惨痛而激昂的岁月。聆听他们的故事,虽然战争已然远去,硝烟早已散尽,和平的阳光普照着中华大地,然而历史的教训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里。
古县光荣院始建于1988年,重建于2007年,占地面积900平方米,是一座亭院规划合理、整洁美观、环境优雅、设施齐全、管理有序,适合老人生活娱乐、健身休闲的养老之地。建院20多年来,先后供养了在乡伤残军人、复员军人中的孤老27人。
在光荣院这座安静、整洁的小院里,这里亭台错落有致、花草枝繁叶茂。在小院的凉亭下,一位有着花白胡子的老人正在摆弄手中的龙头拐杖;在活动室里,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看着电视新闻,不知交谈着什么……这些看似平凡的的老人都是革命的功臣,他们曾冒着腥风血雨,为我们换来了今日的太平安宁。

刘效全和光荣的386旅


刘效全当时并不知道,他所在的部队是陈赓率领的386旅的25团,他参加的第一次战斗是运城闻喜的攻坚战。1946年,正值寒冬腊月,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即将来临,然而,战斗命令的电报恰恰就在这时传来,初次上战场,刘效全全然没有一丝的胆怯和退缩,他说那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冲上去,消灭敌人!这次战斗中,我军的冲锋遇到了日军碉堡的拼死抵抗,伤亡很大,刘效全与两位战友自告奋勇,英勇地完成了炸毁敌人碉堡的任务,然而他全身三处负伤,头部被一颗手榴弹爆炸后的石块击伤,只差一点左眼便会失明,他的右手臂至今还留着被手榴弹炸伤的痕迹。
之后,刘效全又跟着部队,从华北一直打到大西南。如今已89岁高龄的刘效全老人,洋溢着满脸自豪的神情,为我们讲述那段令他终生难忘的岁月。在他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小箱子里,看着这些虽然陈旧却仍然熠熠生辉的纪念章,老人的话匣子也打开了。他拿出淮海战役和徐州大会战时的纪念证和光荣证给我们看,1948年淮海战役时,23岁的刘效全担任11旅3团警卫连班长,在战役中荣立大功。纪念证上还印有这样一段话:“中央下令淮海作战,中原首长亲临前线,为国为民英勇善战,负伤牺牲美名永传,好男立功英雄好汉,解放全国解放中原”。老人的徐州大会战时的光荣证上写着:“刘效全,20团3连班长,1948年12月1日,每人一张,装到左边口袋里。”还有这样一段话:“华野携手并肩作战,全歼中原蒋匪军,打到南京武汉去,解放全中原解放全中国!”刘效全老人回忆说,打仗之前都要发这样的光荣证,对于活下来的人光荣证便成了纪念,如果牺牲了这便是身份和证明。他的许多战友就是带着这样的光荣证在战场上牺牲的,说到战友,刘效全老人的眼里已经满含眼泪。他拿出了一些战友的照片,那已经发黄的半个多世纪的照片,拿在我们的手里觉得沉甸甸的。
16年的部队生涯中,刘效全共获得华北纪念章、渡江纪念章、中南纪念章、援藏纪念章、建国纪念章、淮海战役纪念章和立功章等10余块,还得到了由胡锦涛总书记亲自题写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一枚。他先后立功四次,部队发给家乡的嘉奖喜报等3份。
老人告诉我们,50多年来他一直珍藏着一套旧军装,他说,这件军装是打算百年之后穿在身上的。朴实的一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一颗朴实无华而又无比高尚的心灵,那是一个曾经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而从不居功自傲的心灵。我们不应该忘记60年前的那场中华民族用鲜血书写的悲壮历史,同样也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用血肉和不屈意志抵御外辱的英雄,他们身上的那种不怕牺牲、百折不挠、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精神,永远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永远是我们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精神支柱。(记者 景文婷)

李德慈忆艰苦转战大别山


李德慈出生在古县石壁乡五马岭,15岁那年,父亲被伪军拉去当了邮差员,不幸的父亲感染上了伤寒,由于家境贫寒,不到9天,没钱治病的父亲便撒手人寰,留下了母亲一人艰难地拉扯着他们兄妹五人。
年幼的李德慈看到父亲活活的死在伪军和日寇手中,立志发誓要参军,为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劳苦人民得解放而战斗。1944年11月,18岁的李德慈离开母亲,毅然参加了八路军,在部队当了一名通讯员。194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7年8月,李德慈随着刘伯承、邓小平大军进入大别山,李老回忆说,当时的大别山“山脉重叠、绵亘,部队通讯与运动都很困难”,部队上山,大炮都要战士抬着走,行军速度大大减慢。而国民党却利用大别山周围交通便利的优点,极意调集兵力。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沿途遭敌重兵堵截,敌人的飞机在天上乱飞,炸弹乱放。到大别山后,远离了根据地,部队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得不到当地群众的支援,处境非常艰难。特别是由于远离根据地,伤病员的安置成为最严重的问题。在途中,李德慈不小心躲闪,被飞来的弹片打中了腿膝盖,他揪掉自己腿上的弹片,鲜血直流,被送进野战医院让他留下,他说:“我要回我的部队,虽然艰苦,我也要回去。”作战之时,他亲眼看见一位参谋长被枪弹射中死在了马背上。李德慈回忆说,那时安置在地方上的伤病员,在部队撤离后遭国民党保安团大批杀害的情景,让人不敢与闻其事。红军在此几进几出,红区的老百姓都被杀怕了。他说,记不清楚是哪个资料在形容其白色恐怖时形象地说,连大别山的石头都过了一遍刀。
1945年8月阎锡山奉蒋介石进攻解放区的电令,命其19军率5个师偷袭八路军上党解放区,抢占八路军从日寇统治下已解放的县城,而且不惜在部队正在与日寇浴血奋战之际从八路军背后配合日寇进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军民一条心,奋起反击,李德慈参加了这个举世闻名的上党战役。经过两天的激战大部队被歼灭。上党战役历经两个月的激烈奋战全部结束,部队共歼敌35000余人。
自上党战役后,部队一直处在紧张的备战中,大家都有种想歇歇脚的想法,这时的李德慈担任罗绍义的警务员。1949年11月,李德慈随二野及配属二野的各部队按作战命令先后开始了向云贵川国民党最后盘踞地展开进攻。此时的蒋家王朝已是即将覆没的一直沉船,国民党政府此时虽尚有百万军队,但其内部已经是分崩离析、人心涣散,所以这最后一幕的大战役从一开始就使蒋介石处于完全被动挨打之地。这次交战先后57天,交战中百万蒋军的溃崩犹如雪崩,顺着生存逆着灭亡。蒋介石做梦也想不到他寄予厚望的这块宝地竟如此快地被解放军占领,致使他和他的政府大员们从重庆乘机逃向成都差一点在此做了俘虏。
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开始之初,华东野战军把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包围在了以碾庄圩为中心的狭窄地域里,开始了艰难的初战。同年12月1日,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中原野战军,把从河南方向增援而来的国民党黄维兵团也死死地包围在一个叫双堆集的地方。10月20日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发起郑州战役,这时,敌主力第16兵团已东撤,残敌万余人被歼,郑州、开封很快解放。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重兵集团展开的决定性的战略决战,人民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在战场情况复杂多变的条件下,解放大军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淮海战役被称为战争史上的奇迹。
李老回忆着战争时的记忆,好像又回到了过去,他激情澎湃地说:“回忆过去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的,那种艰辛和苦难,现在的年轻人是体会不到的。
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吃有穿,还有政府的关怀和照顾,我们的晚年怎能不和乐、安逸!”阳光照射在老人沧桑而布满皱纹的脸上,却写满了幸福和安详。(记者 赵京红)

马廷善回忆大西南剿匪


1949年广西战役结束后,国民党的军队在我国大陆基本被歼灭,盘踞在中南的国民党残余力量,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大批国民党特务和党政军骨干分子潜伏下来,还将溃散的残余武装,与当地惯匪、恶霸地主、反动封建势力相结合,利用中南地区山多、洞多、匪多、枪多的条件,建立反革命基地,妄图颠覆新生的革命政权。
1950年1月,马廷善所在的部队随师进入桂东地区进行剿匪。广西是桂系军阀的老巢,也是中南解放较晚的省份。广西解放前夕,李宗仁、白崇禧建立了反共游击根据地。广西解放时,白崇禧还留下一批潜伏力量。以国民党残余部队、地主恶霸、当地惯匪组织一大批土匪武装,欺压当地群众,袭扰我部队,占据一大部分乡村、城镇。
1951年初,0953部队根据上级指示,进入西南地区对土匪进行清剿,在广西五峰岭一带遭遇了白崇禧的反动武装,我军出动了一个炮兵师的力量与敌人展开了四天三夜的激烈战斗,为了给前线战士提供充足的弹药供给,作为炮兵的马廷善一刻都没有休息,在步兵的掩护下,连续几天,累死了三头骡子才和战友把弹药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但由于匪徒与当地土匪的勾结,清剿战斗还是打得十分艰难。为了保存实力,0953部队撤回了湖北进行休整,夏季休整后,我军在剿匪战术上运用了奔袭合围、匪变我变、进剿和驻剿相结合的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对白崇禧的残余部队展开大规模的进剿。在一年两个月剿匪中,共歼灭土匪35857人,团以上匪首222人,缴获各种炮50门、枪60823支,胜利完成了广西剿匪任务。(记者 杨文婷)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