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宝玲:痴心为民的“当家人”

2011-08-19 09:47: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以前的路高低不平、寸步难行,如今合着眼睛都敢走,可方便啦!”尧都区县底镇县底村村民吉三记这样形容街巷硬化所带来的便利,“这都是毕宝玲给我们大家伙儿办的实事,有这样的‘当家人’,我们的好日子可有盼头啦!”
说起村委会主任毕宝玲,县底村人无不称赞她“泼辣能干、肯吃苦,是个能办实事、信得过的好干部!”
今年45岁的毕宝玲当过4年的小学老师,有着14年的经商经历。经过多年的打拼,如今她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日渐富裕起来的她,看到村里几十年来没啥变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尤其是跑外经商,当提及县底村时就遭到邻村人蔑视的眼神和嘲讽的话语,让毕宝玲心酸落泪。
县底村坐落在卧虎山下,是纯农业村,“农业学大寨”时期,曾是外地人争相学习的典型。近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和党的富民政策,好多村庄的产业发展了、农民富了、村子美了,新农村建设搞得如火如荼,而县底村却落下了步子。
2008年村委会换届,毕宝玲带着全村人的期盼,走马上任村委会主任。她暗下决心:要竭尽全力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努力改变村容村貌,重新树立起县底村的形象。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县底村脏又乱,垃圾到处都可见。磕磕绊绊路难走,天阴下雨更发愁。”当时,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毕宝玲的“第一把火”决定先从整治环境卫生入手。她组织党员干部带头清理大街小巷的垃圾,村民也积极参与进来,大打环境卫生整治攻坚战,不到一个月时间,昔日“垃圾围村、粪堆当道”的现象不见了。同时,村里出资组建了卫生专业清扫队伍,制定了严格可行的卫生制度,保证了村里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拆迁修路是毕宝玲烧的“第二把火”。东西大街在尧都区人大的大力帮扶下,已完成了硬化。而小街小巷坑洼不平,村民意见很大。特别是以前有些村民盖了新房不拆旧房,造成了小街小巷七扭八弯,参差不齐。正好,今年全省开始实施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毕宝玲决定抢抓机遇,打通村内所有胡同,并全部硬化。修路大家伙都赞成,可一说到拆房子,就有人不情愿。为此,她出东家门、进西家院,挨家挨户做工作,一趟不行,两趟、三趟……她诚心相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诚心打动了村民,保证了拆迁顺利进行。
“这个女娃子可厉害,泼辣能干,作风过硬,拆迁时,先从自家亲戚的两座院子拆起,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让我们感动!”年近八旬的老干部赵希胤如是说。
胡同打通了,可修路的钱从哪儿来?为了表明自己修路的决心,毕宝玲三次立下“军令状”,感动了区交通部门的领导。她一方面积极同施工队协商,让工程队先垫资修路;另一方面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同时,她还把自家多年的积蓄拿了出来,并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用于修路。
在毕宝玲的一番努力下,工程终于开工了。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她每天5点钟起床,半夜才回家,整天坚守在施工现场,严把质量关,督促工程进度。饿了就吃馍馍就咸菜,渴了就近喝口自来水,看到毕宝玲这样不顾自己的身体,村民不忍心,一到吃饭时间就抢着把她往家请。
目前,全村的道路硬化工程已投资300余万元,硬化面积3万多平方米,其中,毕宝玲个人垫付资金已达40余万元。但这也只完成全部街巷硬化任务的三分之二。“剩余三分之一的胡同我们要尽快全部打通、硬化,力争把关乎百姓利益的好事办好!”毕宝玲信心十足地说。
毕宝玲的“第三把火”是发展主导产业,让村民早日富起来。针对村里“项目少、资金少、技术少”的实际,毕宝玲决定进行农业调产,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为村民寻求致富新路。她瞅准了营养价值高、经济价值高的黑小麦。于是,在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大胆试种了黑小麦,并在全村加以推广,现已成为全区黑小麦的种植基地。同时,她积极筹建食用菌种植基地、养羊场、养兔场,目前,各项工程正在稳步推进。这些项目投产后,将为村民增收致富提供新的机会。
上任两年多来,毕宝玲一心为公、以民生为重,积极为村民办实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也受到了上级的表彰。她先后获得尧都区“女性优秀创业者”、“三八红旗手”、“巾帼英雄”等荣誉。今年,还当选为市人大代表。
夏末秋初,记者在县底村看到,大街小巷的水泥路平坦宽阔、干净整洁,走在四通八达的水泥路上,村民的脸上绽放出舒心的笑容。
“今后,我们将根据村里的总体规划,建设文化广场、集贸市场,推进农村经济文化建设,打造村美民富、文明和谐的新县底。”毕宝玲说,“自己苦些累些没啥,只要乡亲们能过上顺心幸福的日子,我也就心满意足了!”(记者 田青松 实习生 张郁文)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