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第一小学教师刘杰平就是这样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她毕业于山西省教育学院中文系,先后被授予省语文学科带头人、省教学能手、市优秀班主任,襄汾县“十佳”教师等。从教20年来,她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推崇“大语文”观的教学,注重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形成“激趣、激情、抒情”高效实用的独特教学风格,并致力于快乐作文教学的探讨,深得专家的肯定和学生的好评,其中“体验生活、快乐习作”开学校快乐习作之先河。
刘老师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坚持阅读各级各类教学刊物,吸取精华,认为处处留心皆语文。她常说,语文教学如酿造陈年老酒,让学生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品味其香,而不是酿造啤酒泡沫。因而她要求自己必须围绕教材中的知识“点”去发散,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比如在讲“笑”这个词时,她启发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但不仅仅限于“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她由此“笑”让学生体会形形色色的“笑”——微笑、嬉笑、狂笑、奸笑、苦笑、傻笑、狞笑甚至哈哈大笑、皮笑肉不笑等等。然后还更进一步体会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下的表现又是不同的,甚至电视连续剧《亮剑》中李云龙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的笑,也被大家搬上了课堂,体会了他不同的心境;更有同学把《红楼梦》中贾母生日筵席间不同的人的不同的笑也拿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刘老师还进一步地延伸,让学生用笔写一写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人的笑。这样的做法不仅丰富学生的词汇,更让同学们认识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带动了同学们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文教学难?学生没有东西可写?刘老师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发现现在的孩子不是没有丰富的生活,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为此,她设法激起学生写作激情,帮助学生快乐作文。她结合学校“体验生活,快乐习作”的教研专题,努力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带进课堂,让玩激活学生观察、说话、思维和表达的潜能。她在上《我也有第三只眼啦》的作文课时,设计三个游戏题目,分层次有重点,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去补充丰富的信息。首先揭题激趣,质疑“第三只眼”,继而游戏探索、寻找“第三只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摸、听、尝、闻等动作,学会用不同的感官认识世界。第三是回顾主题,感悟“第三只眼”,他们仔细观察活动的过程,将游戏过程中的动作或心理活动有条理、有顺序地写下来。最后是习作点评与修改,再现“第三只眼”。整节课,学生三次练笔贯穿课堂始终,将写作与活动有效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积极参与的快乐、自由表达的快乐以及收获提升的快乐。
实施经典诵读,丰富学生底蕴,也不失为一种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课标也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规定。为此,刘老师在学校“经典诵读,伴我成长”教研专题的指导下,结合班级实际,制定详细的读书目录,让永恒的经典成为孩子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储备。低年级《三字经》《百家姓》小故事大道理;中年级诗词歌赋,雅言经典,上下五千年;高年级游三国、话西游、煮水浒、赏红楼,间或一些中外名著,每天早读时间,刘老师和学生一起诵读。还有家庭的亲子共读,定时召开的班级读书展示,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学生摘抄、剪报也丰富了他们的读书内容,班里的图书角,同学们的自备书轮流交换,可以说他们班是“书香班级”,学生的家庭几乎是“书香家庭”。刘老师始终坚持让学生诵读经典,与好书相伴,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可以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刘杰平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要为学生的一辈子着想。虽然身处小学,但她时刻想着学生一生的发展,她和孩子们一起把班级定名为“远志班”,取“度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远”和“志当存高远”之意。刘老师还十分注重“言传身教”,她和学生一起轮流演讲,亲自写下水作文,她说,让学生看到一个真实的老师,有助于让他们“亲其师”,近而“信其道”,更加热爱语文、喜爱作文,做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做一个腹有文章气自华的人,为其一生的成功奠定的坚实基础。
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