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塔狮舞甲天下

2011-11-03 10:37: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这位身怀绝技,令人叹服的领狮人就是襄汾县陶寺乡陶寺村的李登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天塔狮舞代表性传承人。

天塔狮舞又名雄狮登天塔,由陶寺村传统舞狮“狮子上板凳”演变而来,相传始于隋、盛于唐,历经宋、元、明、清,久盛不衰,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成了当地劳动人民庆丰收、贺佳节的一种喜闻乐见的独特娱乐形式。
李登山年幼时,就喜欢看热闹,陶寺村的狮子上板凳更是成了他的最爱。你别瞧他人小,可胆大心细,手脚灵活。大人去表演,他成了好后勤,又是扛板凳,又是拿道具。表演开始,他的两只机灵的大眼睛总是绕着演员转,揣摩着他们的一招一式。老艺人们都非常喜欢李登山,只是因为他还小,耍狮子又是一项险活,没敢给他传艺,而他早把一些动作刻在脑子里。有一次,舞狮队一队员在临上场时突患重病,急得师傅团团转。说时迟、那时快,李登山套上行头奔上场,大喊一声“让我上”。师傅李六五萌发了收李登山为徒的念头,但却遭到了李登山母亲的极力反对。母亲把他关在家里不让出门。他大声地哭喊着:“你能锁住我这个人,锁不住我学艺的心!”他在家里独自哼着鼓点,模仿着动作。母亲给他送的饭总是热了又热。他的倔强终于感动了母亲,放虎归山。李登山在师傅手把手地调教下,认真体会动作要领,反复演练,16岁就登台表演。在高高耸立的10米塔台上腾、挪、跳、跃,动作大起大落,空中造型优美,尽显动人魅力,赢得了满场喝彩。后来,他从师傅手里接过了领狮棒,成了这一民间艺术绝活的第六代传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从城市到农村,改革浪潮滚滚而来。富裕起来的人们企盼着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1984年已是陶寺村党支部书记的李登山,不仅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且注重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他决心把在文革中备受摧残的民间绝活“狮子板凳舞”恢复起来。说干就干,他走东家、串西家,积极物色舞狮队员,自掏腰包打制表演用的板凳。在他的盛情相邀下,老一辈舞狮艺人悉数前来指导排练,恢复演出的狮子板凳舞受到了乡亲们无尽的惊叹和热爱。每逢佳节,邀请他去表演的村庄排起了长队,十里八乡成了他展示才能的广阔舞台。
李登山是一个不满足现状的人。为了使这一古老的艺术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口味,更具观赏性,他和襄汾文化馆的梁铁锁合作,对这一原生态的表演形式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一是在传统的伴奏中,吸收了京剧的锣鼓板式,突出了表演的层次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二是将双狮表演变为群狮表演;三是编创了水中捞月、蜻蜓点水、瑶池摘星、高空倒书等高难度动作。尤其是“高空倒书”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李登山在塔顶四尺宽八寸长的板凳中心,头顶板凳,两手悬空,挥笔从容写出“福”字,惊险中见功夫、绝技中透文化,可谓绝中之绝。
自此以后天塔狮舞一发而不可收。李登山和他的弟子们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天塔狮舞相继荣获中国第六届艺术节、第七届全国民间艺术节以及各种旅游节金、银奖,第十届艺术节编导奖,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优秀奖,文化部“华夏一绝”大赛银奖,国家体育局黄飞鸿杯南北狮王大赛“北狮王”金奖等等。央视、凤凰、山西、黄河电视台相继报道并拍摄专题片,《北京晚报》等省市报刊给予报道,在山西乃至中国的民间文艺发展史上,天塔狮舞将继续书写光辉的篇章。

如何使这一古老的民间瑰宝传承下去,成了李登山的一块心病。他上北京、走太原、跑临汾四处请教专家学者,寻找灵丹妙药。在文化局的建议下,他走上了申遗的道路。在那些日子里,李登山白天了解信息、收集资料,晚上整理文字、图片等资料。2006年天塔狮舞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他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顶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头衔,李登山并不宽慰。他认为,天塔狮舞是表演艺术,必须重新被人们认识和喜欢,才能活下去,所以要让天塔狮舞走向市场。
清醒的头脑使李登山锁定了天塔狮舞未来发展的方向。他准备采取复合式的保护方式,促使这一绝技去市场寻找生存的空间。李登山展示了天塔狮舞运作的前景:筹办天塔狮舞培训班,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在坚持和发展天塔狮舞的同时捆绑发展舞龙队、锣鼓队,扩大产业化的阵营;和一些专业公司合作,开发天塔狮舞旅游产品;引进经纪人这种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拓宽天塔狮舞的表演销售市场。
天塔狮舞,前景辉煌!
 
董文达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