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山坳的一盏灯

2011-12-08 10:2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看见去往浮山的那座小桥,就知道离尧都区大阳镇西河堤村卫生所不远了,尽管先前去过一次,但这次还是把不准路,不得不停下车来向路边的村民打听:“老乡,去西河堤怎么走呢?”“西河堤?”老乡一时回答不出来。“就是那个扎针看病的地方。”我用手比划了一个针灸的动作,老乡马上就恍然大悟:“哦,再往前,到了大道上向北拐,城里有发往那里的专车……”
汽车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爬行着,使我不禁想起上次和朋友去尧陵采风,当车路过西河堤的时候,朋友发出这样的感慨:“这里有一个叫焦和平的好大夫呀。”
汽车在转了N个弯后,在一处大院前停了下来,挂有“尧都区大阳镇西河堤村卫生所”的牌子映入了眼帘,大院里,有来自各地的轿车,还有三轮车和人力车,门庭若市,人来人往。四周墙壁上挂着琳琅满目的锦旗和牌匾。“现代华佗”、“中华神针”、“医高厚德、神医神针”等字样的牌匾让人目不暇接。虽然已经是初冬,诊所大院里却人头攒动,暖意融融。
从窗户里望进去,那个身穿白大褂、留着齐耳短发的中年妇女就是焦和平大夫,现在,她正被前来就医的村民们围在中间,她的脸上始终挂着善善的笑容,有条不紊地把脉、听诊、开方、针灸……走进针灸室,每张床铺上都满满当当躺着患者,每位患者身上都扎着银针,一股味道扑面而来,是山民身上长年累月不洗澡那种特殊的味道,再加上针灸时要脱掉一些衣服,所以味道就可想而知,我不禁皱了皱眉头。
靠窗户那张床上躺着一位30多岁的小媳妇,她是来给孩子看病的,是刚出百天的一个秀气的小女婴,孩子感冒了,头上扎着液体。小媳妇的头上、手上也扎着银针,月子里落下点毛病,顺便扎扎针调理一下。侍候这娘儿俩的是小媳妇的姐姐,姐妹俩都是嫁到这个村里的媳妇。她说:“村子里有诊所可方便了,就说我妹子吧,如果去城里医院,抱着孩子又得坐车、又得排队、还得挂号,还得看人家医生的脸色,吃住都不方便,你看在这里,在家门口就把病看了,今天一天,我已经让我妹子吃了4顿饭了,太方便了,回家做了,端来就是。她刚出百天,身子虚,需要补一补。”
“就是。”旁边一位浑身上下都扎着银针的汉子随声附和,汉子说:“我农闲的时候就在城里向阳路一带打工,我们在城里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习惯回来看,因为在我们村里的诊所,花钱又少,好得又快,哪敢在城里看病,一个感冒给你看一下就是百八十块,在我们村里,扎两针,吃几块钱的药就好了……”
一直忙到下午三四点了,焦和平大夫才端起一碗西红柿面往嘴里送,这碗饭已经热了好几遍了,还是她90多岁的老母亲催了好几遍:“和平,你先吃了饭再干活吗。”放下饭碗,她又一头扎进了针灸室,一枚枚小小的银针,在她那双灵巧的手的捻动下,进入患者的身体,解除患者的痛苦。忙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从针灸室出来走进休息室,在休息室等待她的我说了一句大实话,我说:“我本来一直打算跟着你在针灸室的,可我半路退了出来,因为我实在忍受不了针灸室里的那种味道。你是怎么忍受的?”她喝了一口水后淡淡一笑说:“那种味道对身体无害,你看我长年累月呆在那里,不是也很健康吗?”这时小护士进来对她说:“怎么办,又停电了。”她起身从抽屉里拿出一包蜡烛,递给小护士说:“点蜡烛吗,你觉得在咱们这里停电还稀罕吗?”
蜡烛点了起来,为了方便那些来不及回家住在诊所里的患者,诊所的院子里也点了几只蜡烛,微弱的烛光把山坳里点缀得有了一些生机,忽然觉得,眼前的焦和平大夫,这位扎根乡村卫生事业埋头苦干31年的村医,不就是照亮山坳里的一盏灯吗!

焦和平:尧都区大阳镇西河堤村卫生所所长、主治医师。她扎根乡村,一心为民,从事乡村卫生事业31年,诊治病人60余万人,为患者减免、垫付治疗费用600余万元。十年来,连任市、区、镇党委代表,市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她的先进事迹被全国妇联、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授予“爱心人士”;30多次荣获县、市、区级“省级农村拔尖实用人才”、十佳女标兵”、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全国各地的患者赠送锦旗牌匾达300余幅。(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