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汾的文学圈里,我认识李云英是最早的。李云英很飞扬。整个人有着歌唱的神采。长我几岁,我一直叫她姐姐,跟着这个姐姐,我摸索到了一些写作的窍门。
在难得的闲暇里,我特喜欢去李云英家作客,因为在她家里,我可以得到3个好处:一个是好吃的,一个是好画,还有一个就是好语言。好吃的是她的丈夫李军做的;好画在李军的画室里(哄高兴的时候可以白得一幅);好语言是和他两口子谈写作和画画时谈出来的。
我记得去年冬天去乡宁云丘山采访婚俗的时候,乔忠延老师曾给我讲过一个路遥的逸事,路遥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很无奈的话:他妈的文学。真的,文学这个东西,这个诡异的东西害苦了多少痴情的人。
李云英的“文学病”得的比我还早,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她就做“鲁迅、矛盾文学梦”了。她的读书态势可以和吃饭喝水相提并论。她的观点很奇怪,说不读书感觉很饿,肚子里缺少了什么东西。李云英的读书情节曾经害苦了她,使得她年轻的时候在工作单位从来没拿过全部奖金,总是让人家扣七扣八,所剩无几。因为她在女人们讨论生活的时候总是在看书,还因为她躲在一边看书耽误了工作。常常说到这里她会嘲笑自己“不务正业”。可是她不在乎,她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爱所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李云英的语言独出机杼,新鲜、活泼、激扬、诙谐,她这么好的文字功底得归功于她的父亲,她的父亲是一个中学校长,带一些班级的语文课。云英家兄妹5个,母亲一个人带不来这么多的孩子,童年时的李云英常常跟着父亲吃住在学校。父亲讲课的时候,常常把她放在教室的最后边。那时侯李云英也就四五岁的样子,特淘,偷偷地钻在课桌底下,一边抓住课桌底下的一根横木打秋千一边听父亲讲课,听得入迷的时候手就掌握不住平衡,“啪嚓”一声摔个人仰马翻,头上有血冒了出来,“哇”地一声号啕大哭,把教室里搞得“有声有色”极了。每次李云英给我讲这些的时候,总是笑得很灿烂飞扬,我也跟着她一起笑。
笑过以后,我就听她讲张抗抗、王安忆、谌容杨沫……她说,不管多么有才的人,只要脱离开现实生活、远离一线就有“源泉枯竭”的时候,她是指创作素材。你看她们这些大腕现在的作品,真的赶不上从前了,也许是公务繁忙了、应酬多了。相反,一些后起之秀的作品却引起了人们的沉思。如,青年作家严歌苓、迟子建、麦家、韩寒、郭敬明等各家的终端作品,可以说相当震撼人心了。恰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李云英还喜欢周易、风水学。她说人呀,不管怎么说,总有离开这个世界的一天,生的时候风生水起,走的那一刻就得有一个压棺材板的东西呀……所以,我们要奋斗。
得有一个压棺材板的东西!我时常用她的这句肺腑之言教育我的儿子,也教育着我自己。
说起作家李云英,就不得不说她的《官运魔方》。其实在《官运魔方》之前,我读过她的短篇小说《北门小六》《男人四十一朵花》,中篇小说《女人花》《正科级》等作品;在《官运魔方》之后,我读过她的《代价》《玉碎》……截至目前,《官运魔方》仍然是一部让李云英引以为豪的作品。去年春天,作家出版社慧眼识珠,隆重推出李云英积6年心血凝成的《官运魔方》。可以这样说,《官运魔方》的出版,在我市甚至在我省多年“波澜不惊”的文坛溅起层层涟漪。
后来,我俩的谈话里多次提到《官运魔方》的创作历程,《官运魔方》从开始创作到出版经历了6年时间,当时的书名暂定为《空城流沙》,那时,刚好她的丈夫李军在北京画院进修,李云英在床头铺开了稿纸,拿出了钢笔,她说:创作过程断断续续,有时一天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有时一天要写好几千字,这样的创作用了3年,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她关掉钢笔,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作品完成后,在朋友们的劝说下,李云英直接抱着书稿走进了作家出版社的大门。在门口就被门卫挡住了。门卫说:“你干什么呢?”李云英说:“我送稿子呢。”门卫说:“送稿子直接寄进去就行了。”李云英灵机一动就说:“我第一是来送稿子,第二是来探亲,我是编审的表妹。门卫于是就打电话给编审说,你的表妹来找你,电话那头说,让她进来吧。李云英就这样见到了王征老师,王征老师见了陌生的李云英就愣住了,哪儿来了这么一个表妹呀,后来王征知道她是送小说的就兜头泼了一瓢凉水,小说谁不会写呀,把生活里的事写成文字就是了。李云英放下书稿离开出版社十几天后,忽然就接到王征老师的电话,王征在电话里说,你是李云英吗?你千万不敢换你的手机号,我正在看你的书稿呢,很快我就要联系你。其实,王征老师还是慧眼识英才的。从那天开始,《官运魔方》又经过了2年艰辛的修改时间,这部作品才和读者见了面。无论怎样,读者好喜欢。
读过《官运魔方》这本书的人都知道,作品扉页没有序言也没有故事梗概,而是直接就从刘旭刘秘书突然把睡眠给丢了……这样洋洋洒洒地开始了。李云英说,为了“魔方”出令读者耳目一新、使读者快乐的作品,所以她大胆地来了一个改革创新,不要序言也不要故事梗概,就是要让读者一口气把作品读下去,《官运魔方》叙述的是老庙市的市委书记周峰因病到北京住院治疗,新来的代市长朱登科主持全面工作,故事以朱登科政治生涯以及畸形家庭和爱情生活为主线,在老庙市演绎了一出出牵动人心的悲喜剧。小说的时间跨度整整一年,与朱登科的官运浮沉相伴的一些人物,按其角色进行着各自的表演,给读者以深刻的启发。
我记得,参加《官运魔方》研讨会后的当天晚上,我就抽出时间拜读《官运魔方》。那是一个不眠的夜晚,合上书的最后一页,黎明的第一缕阳光悄悄地映进我的眼帘,我轻松地出了一口气:真是一部直面官场的长篇力作,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临汾有幸有一个李云英,我有幸是李云英的朋友。
经过多年的煎熬历练,李云英的文学春天到了。(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 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