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干工作,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范玉平一直用这句话提醒着自己。蒲县黑龙关镇黑龙关村为土石山区,部分山坡土地贫瘠,黄砂土裸露。起初,道路坑洼不平,每逢雨雪天,道路泥泞难行,村民种植的农作物难以运输出村销售,道路问题成了村民发家致富的“拦路虎”。1980年,范玉平上任后,广泛动员群众,带头扑在工地上。施工期间,他和乡村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了村街道建设工程,一改群众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
路通了,群众的心顺了,可生活水平依然无法提高,发展产业的难题再次摆在了范玉平的面前。他开始探求一条农民致富的新路子,由全村党员干部组建起了一个“党群互助班”,他时常带领全村的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市场经济知识,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四处取经,学习种植经验、养殖知识和农副产品加工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农忙时,“互助班”相互协助,共同劳动,完成生产任务;农闲时,“互助班”协调沟通,带领群众发展三产,增加收入;生产生活中,“互助班”在技术、资金、信息上加强沟通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共谋发展。黑龙关村开始走上了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先后建成万只养鸡示范基地1座、蔬菜大棚基地1个,投资200余万元平整土地300多亩。
通过这两件事,范玉平看见了曙光:只要群众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群众的思想就会跟支部、村委一条心。他把“诚心为民,民必理解;真心为民,民必拥护”这句话当做准则,牢记宗旨,坚持走田间、进家门,倾听农民诉说,关心群众疾苦,对与来访群众总是一张笑脸、一杯热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听在耳里、记在心上;对群众的合理诉求,总是积极协调,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对个别群众提出的无理要求,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细致地解释疏导……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后,范玉平一肩“挑”起了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两个重要职务。他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抓经济促发展,带领村“两委”干部和广大村民通过项目倾斜、企业扶持、百姓投劳等方式,陆续投入730万元,充实办公设施和电教设备、新建3座文化广场和通村桥、修筑护田防水坝1200多米、防洪坝1000余米、硬化村级巷道7万多平方米、新建108套村民住房,解决了黑龙关村众多拆迁户、危房户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有效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
现在,范玉平正带领全村父老乡亲热火朝天地投身新农村建设,为建设富裕和谐的黑龙关新农村再添砖瓦。
记者 段小婷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