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是天,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不为民做事,亏对我的这身警服,亏对党给予我的这份好工作”。从一位屡立战功的部队副参谋长,到检察机关的普通科员,再到法警支队的支队长,却以一颗平淡之心,用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信仰诠释者法警这个神圣的职业,诠释者他的人生之路,他,就是市人民检察院法警支队支队长郭兆利。
淡泊名利 扎实工作
“改变了工作环境,不变的是工作态度;改变了工作岗位,不变的是工作作风。”2004年,36岁的郭兆利已是立过11次战功的陆军某旅副参谋长。然而,也就是这一年,由于工作需要,他转业至市人民检察院,从一名普通干警做起。
万事开头难,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在部队当过副参谋长的我对于这样的人生转折,尽管是在预料之中。但新的工作环境,必须马上适应,还要尽快地去了解、观察、熟悉这个全新的环境,更要以一颗平淡的心去面对。”
工作的需要,郭兆利从检察官培训中心的副主任调任现在的法警支队支队长。在这个岗位上,真正有了他的用武之地,他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用部队上养成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去训练法警队伍。近年来,他带领的队伍先后荣获各种奖项。法警支队的工作虽然繁琐,但郭兆利总是细心、谨慎、耐心地去处理,半军事化管理,为安全办案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谈起家庭,郭兆利说,没有和睦的家庭就没有好的工作成绩,他要求自己做到工作、家庭两不误。“我会把70%的精力放在工作上,30%的精力放在家庭上。虽然工作繁忙,但一有时间,我就会与家人沟通、交流,而她们也很支持我的工作。”
恪守职责 为民办事
“改变了工作条件,不变的是工作标准;改变了工作待遇,不变的是工作质量。”在市检察院门口,你不会看到有上访的老百姓苦苦等候而无人接待的现象。相反,接待时会有一杯热水,饭点时会有一顿热饭,这是市检察院法警对待上访老百姓的一种态度。
郭兆利来自山东农村,山东人的豪爽与干练,在他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与人为善,特别是对待老百姓以及对待上了年纪的老人,他宽厚的处事风格,那种对老百姓深厚的感情,化解了很多上访群众的矛盾。“谁也不愿意每天跑到这里来闹事,老百姓有了冤屈没地去诉说,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我们吃的就是这碗饭,就要为老百姓做主。”谈起群众上访,郭兆利随即从办公室的储物柜里拿出了一样“物证”——一把劈柴的斧头。“有一位老人认为有关部门对案情判处不公,当时就拿着这把斧头来检察院上访,并称如果事情不予处理,他就要自杀。”看到此景,郭兆利在大门口接待了这位老人,劝导老人不要用这种过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同时帮助老人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和领导,“这时,他才肯把手里的斧头给我,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一下子便消除了。”郭兆利说起此事还心有余悸。
作为群众上访的第一道关口,这是他们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对于每一位法警来说,也是他们应尽的职责。他们的工作也是帮助上访群众联系领导,解决老百姓不能解决的事情,在他看来这是工作中最极小的任务,可在老百姓的眼里,却视检察机关为天。有一天,手持斧头上访的这位老人来到检察院视他为贵人,令他更想不到的是,老人竟然以下跪的方式表示感谢。“对于每一位法警来说,我们仅仅是联系领导与群众之间的一根纽带,极其微小的事情,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见到了希望见到的人,解决了要求解决的事,这就是大事。”信仰是一种坚持,他坚信:“履行党员义务,服务百姓,要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实事,不要虚的、空的,不要只说不做。”这正是郭兆利所恪守的忠诚、为民、廉洁的职业道德的写照。 (记者 赵京红 尹飞)
【责任编辑: 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