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有才今年82岁,党龄62年。他的事迹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有的只是一位乡里退休老党员对党的承诺、坚守与追求。
1949年,19岁的贾有才参加了工作;1950年村里发展了第一批党员,共3名,20岁的贾有才便是其中之一,且当时被上级任命为村里的第一任村支部书记(县底镇贾墙村村支部书记),直到1992年从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退休。近日,记者来到开发新村采访了这位老党员,听他讲述自己的退休生活。
退休发挥余热
聊天中,记者发现贾有才的左手失去了食指和拇指,老人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这是在一次战役中受伤所致的,没有大碍,你看,很灵活。”1992年退休后,他一直牢记自己曾在党旗下的宣誓,为了发挥余热,于1992年开始写书,书书的名字为《百年家庭》。该书通过简单明了的文字,讲述了从1901年到2000年100年的家庭历史,通过自己家庭经历的时代变迁,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通过自己从物质到精神的“质”的飞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步。为了完成这一著作,贾有才多次奔走在太原、临汾等各大书店,以及旧书市场寻找关于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这本书历经十年,于2003年终于完成。而这之后他还有更大的目标,要在村里建一个老年活动室。
为了早日实现建老年活动室的目标,一向勤俭节约的贾有才,开始更“抠”了,他从衣食住行中、从日常开销中,省出一笔笔“私房钱”。光靠自己平日的节省,无疑是杯水车薪,他想到了通过买卖图书赚取差价的办法来实现目标。为了降低成本,他总是坐公交车到各个市场批发图书,然后搬运回现在的居住地开发新村。从尧庙市场到车站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老人都舍不得那几块钱的运费,经常是几个麻袋一条扁担,硬是用肩挑运到车站。时间久了,身体有些吃不消了。后来在老伴、儿女地劝说下,他才买了辆三轮车。每次出发前,除了精心挑选的书籍外,老人还会在车后挂个“为小孩义务推拿,不收分文”的小牌子,原来,贾有才的爷爷是当地有名的中医,他传承了这一手艺。
2009年贾有才靠自己卖书赚的钱,和子女的赞助,在老家贾墙村盖起了二层楼,用来当村民休闲娱乐的活动室,并进行了细致地划分(即活动室、娱乐室、文化室、观赏区、义务看病区、研究科技室)。他还将自己毕生保存的书籍全都贡献了出来,并花费近万元购买了一套音乐器材,用来丰富村民的娱乐活动。
促进家庭和谐
最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贾有才的公益事业“风生水起”的时候,老伴卫红梅却于2009年患了脑血栓病倒在床。年轻时,他在老伴的支持下一心将精力放在了工作上,因为积极上进,工作干得出色,家里的证书摞了一摞,也为儿女们树立了榜样。五个子女在父亲的熏陶下,各个学习、工作都非常努力,现均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如今,贾有才家已是四世同堂,老伴是家里的大功臣,累了大半生,在该享受清福的时候,却病倒了。贾有才不得不放下心爱的工作,体贴细微地照顾着老伴,他说照顾老伴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老伴自患病后就不会说话,身体虽然不能动弹,但心里非常清楚,有时情绪很不稳定,贾有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在平日里能给妻子解闷儿,细心的他还将年轻时学的吹拉弹唱用上了,在老伴心烦的时候,给她唱上一段;不高兴了,就讲个笑话,每天都逗她开心。“少年夫妻老来伴”,这句话在贾有才身上得到验证。孩子们不嫌苦累,坚持对老人轮流照看,“乌鸦反哺”的寓言故事也在儿女们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每到年节,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女一大家子人簇拥在老人的膝前一起过节,真是其乐融融。
生活日新月异
采访中,贾有才回忆几十年走过的风风雨雨,说的最多的就是“感恩”,就拿路来说,以前可都是黄泥路,出门办点事经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进出都不方便,特别是下雨天。现在走到哪儿都成了水泥路。他说,道路变好了,环境也变得更美了,各种绿化设施都做了起来,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其次,拿买菜来说,以前没有菜市场,都是在路边买的,现在如果你觉得这菜市场里的菜品种不够丰富,还可直接坐公交车去别的地方买,他说除了道路环境变化大,路边的健身器材也添置了不少,平时没事还可以和同龄人结伴活动活动筋骨。
看到身边环境变得越来越好,贾有才喜笑颜开地说:“感谢党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相信将来的日子会更好!”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