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英雄父亲

2012-08-01 11:35: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杨勇3岁那年,他的父亲战死在解放襄汾城的战场。杨勇记得这一天,他的家里突然来了很多人,围在他的母亲周边,细声地说着什么,然后他就看到母亲昏厥在地,而前来的那些人赶紧将母亲扶到床上,不断安抚,最后大家一起号啕大哭。
事后,母亲告诉杨勇,他的父亲杨英俊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了腿,后因伤口包扎不及时,来不及抢救就牺牲了。“娃,你爸是英雄,他在战场上拼死也没有后退一步,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你要向他学习……”记忆中,母亲就是这样对杨勇说的。
于是,在那样的岁月里,杨勇第一次知道了“英雄”的含义,那就是像父亲一样的人。
伟大的计划
9岁那年,杨勇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在父亲的陪伴下玩耍,总会有一种孤单的感觉,有那么一段时间,他甚至会怨恨父亲,为什么要离他而去。
“你爸是英雄,是队伍里的团侦察参谋,他的牺牲是伟大的,你不能怨他,不信你就去问问你爸的老战友,他们会告诉你一切的。”一次和母亲的争吵中,母亲看着满脸稚气的杨勇无可奈何地说,“去寻找你父亲的身影吧,你会知道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寻找父亲的身影!母亲的一席话,让刚刚懂事的杨勇思索万千,对于父亲,他是熟悉的。
“白净的脸、五官端正、身材瘦高,经常穿一身浅黄色八路军服。”“善用双枪,经常出入敌营侦察,枪法非常准,抗日期间,日寇、汉奸常闻之胆怯。”“当年临汾汾东支队队长尚坦曾评价其是一个很好的革命战士。”
……
对于父亲的革命故事,杨勇早已从父亲的战友那里有所耳闻,这样的父亲在他的心中是熟悉的,因为他的父亲是英雄。但是,就是因为这样的熟悉,让他对父亲的存在产生了困惑,这股困惑直接变成了陌生。
“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呢?”“父亲会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玩吗?”“父亲到底长得什么样子啊?”现在的人,缅怀亲人时,常会对着亲人的照片发呆,看着照片里这个人的样貌,想着他活着时的点滴。而在抗击日寇的年月里,照相是一件谈何容易的事情。
在杨勇的记忆中,家里根本没有父亲的照片,对于那时只有9岁的杨勇来说,脑海中渐渐模糊的父亲的样貌,对他来说已经不再只是一种陌生,更是一种残忍。
找到父亲的照片。不知不觉中,杨勇将这个目标列入了自己的人生计划。
父亲的照片
14岁那年,杨勇从父亲生前的一位老战友那里获得一个重要的消息:在临汾西山的一个小村子里,可能还保留着他父亲和别人的合影。这是一个重要的消息!重要到在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杨勇就已经不再考虑去不去的问题,而是在考虑该带多少干粮去的问题。
他从家里带走了4个馒头。他知道西山在哪里,但他却不知道究竟该去西山的哪个村子,因为父亲战友提供的信息中,没有那么全面的提示。不过,这并不影响这个胆大的少年。他准备妥当,离开了家。
杨勇是一个聪明的人,他出行的第一站,并没有直接去西山,而是去了父亲曾经的一个老部下家里。在这个老部下家中,杨勇仔细询问了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曾在西山活动的情况,最后终于确定了几个村子,而这时,他才真正踏上了征途,去寻找父亲,去寻找父亲的照片。
一上午的行程,杨勇终于来到其中的一个村子。他本想去找村里的支书询问情况,却被一群和他同样大的少年拦住了去路。
“你是哪的?”一个个头很高的少年不怀好意地问杨勇。
“城里!”杨勇说。
“你来这里干啥!”高个少年狠狠地推了杨勇一下。
“找我爸!”杨勇没有还手,也不敢还手,情急下,他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你爸在哪?”高个少年依然不依不饶地问着。
“他死了……早就……”杨勇低声地说着。
“你爸死了!哈哈哈,你爸死了,你怎么找他!”高个少年毫不在乎地开着玩笑,那神色似在怀疑,似在质问,似在嘲笑。这一刻,杨勇没有再说话,而是挥动拳头朝这个少年狠狠地揍了过去。
这场架,杨勇没有占到任何便宜,他被那几个少年痛揍了一通,直到一个老农制止了这一切,拉起他,看着他,思索半天后,小声询问着:“你爸是谁?”“杨英俊!”杨勇大声地喊了出来。
这一刻他是委屈的,委屈到他开始怨怒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父亲还活着,自己不就不用遭受这一切了吗?
最后,杨勇如愿找到了父亲的照片,因为老农在得知这个情况后,什么都没有说,而是把他拉到了村支书的家中,他指着墙壁上的一个合影照片对他说:“娃,这就是你爸!”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摄影技术远没有现在这般先进,但是对于那时那刻的杨勇来说,那张看起来早已褪了色的老照片却是那样的清晰,清晰到他可以看到父亲的面孔、鼻子、眼睛、耳朵、嘴巴,清晰到他可以感觉到此时此刻父亲就站在他的面前,慈祥地看着他。
杨勇最终得到了这张照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开端,让他开始留意关于父亲的一切合影,直到现在,他手上已经拥有了十几张父亲的照片。
父亲的影响
18岁那年,杨勇参军到了北京。对于能够来到北京这件事,他是非常开心的,不是因为可以见到天安门,而是因为他知道,父亲曾经最为亲密的战友就在北京。即便是在成年以后,他依然没有放弃寻找父亲,不同的是,现在的杨勇要的不再只是父亲的照片,而是关于父亲的一切。
有人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这个孩子一生的财富。在杨勇的记忆中,他是听着关于父亲的英雄事迹长大的,他的脑海里装满了父亲的故事。但故事始终是故事,他没有切身体会,没有亲眼目睹,没有心灵的震撼,所以父亲对他的影响又是渺小的,渺小到只局限于他人的诉说之中。
“你知道你的父亲是怎么死的吗?”在一次交谈中,杨勇父亲曾经的一位战友突然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只是询问者并不知道,对于这个问题,杨勇是非常抵制的。
“打日本人光荣牺牲的呗!”杨勇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因为在他的世界里,父亲是一个伟大的存在,又是一个渺小的存在,他的世界里,父亲只活在故事中,他从一开始就不愿意去提及父亲在现实世界中已牺牲的事实。
“你的父亲是一名军人,是一个为了崇高理想而愿意放弃生命的革命战士,他完全可以避免牺牲,但是,他不怕牺牲,他是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所以才选择牺牲。”父亲的战友看出了杨勇的心事,他希望杨勇可以继承他父亲的衣钵,不只是继承所有故事中那个智慧与勇气的化身父亲,更要继承一个军人的军魂。
那天的聊天,让杨勇收获颇多,虽然聊的依旧是故事中的父亲,但杨勇第一次认真地听完父亲牺牲前的点点滴滴。
早已经过了哭鼻子年龄的杨勇,这一次抱头痛哭,他一直以为故事中的父亲是为了抗击日寇才去杀日寇,却不知道故事之外的父亲,首先是一名军人,是一个拥有军魂、拥有崇高理想的军人。
杨勇第一次认真地了解了故事之外的父亲,他在之后选择了父亲的影响,继承了父亲留下的军魂。
英雄的赞歌岁月流逝,当年意气风发的杨勇渐渐步入老年。在他的一生中,父亲始终是最重要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开始积累关于父亲的一切。照片、故事、手稿,只要是父亲的,他都要详细地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本厚厚的资料。他告诉自己,要将父亲的一切传递下去,让后世的子孙都知道他们的前辈曾有过的辉煌事迹。
2012年,已经67岁的杨勇回到家乡,陪老母亲看病,在医院中,与老母亲同一病房的病友,是一位来自洪洞县的九旬老人。在闲聊之余,杨勇对这位老人说起了自己的父亲,却意外得知,这位九旬老人竟然也知道父亲的故事。
病榻旁,杨勇端坐在母亲的身边,紧紧地握着母亲的手。自从在医生那里获知母亲将不久离开人世后,他伤痛不已。眼前的母亲,在父亲牺牲后,吃了很多苦,从没享过一天的福。想起这些,杨勇心痛不已。
“旁边那个人不是说知道你爸的事情吗?他都知道些啥?”杨勇的母亲在清醒的时候,突然问道。
“都是我爸当年杀鬼子的故事,你都知道的。”杨勇安慰着母亲。
“给我说说看……”老人微笑地看着自己的儿子。
“我爸的事咱们不是都知道吗?”杨勇不愿意母亲分神,想让母亲多休息一会儿。
“可我就是还想再听听……”老人拉过儿子的手,努力地坐了起来。
抗日战争时期,杨勇的父亲曾在洪洞县韩略村带领当时的汾东支队配合三八六旅抗击过日寇的汽车队,这件事情被后来的当地百姓编成了顺口溜,直至今日依然广为流传。杨勇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些事情,并根据那位来自洪洞县的九旬老人的讲述,记录了下来,并说给了母亲听:“阴历九月二十六,老百姓刚刚收罢秋,秋收毕,麦种完,韩略来了个特殊连,杨连长(杨勇的父亲)来布置,通知各村都听着,上下安加柳村(上安村、下安村、柳村,洪洞地名),南北卦加峪头(南卦村、北卦村、峪头村,洪洞地名),青年民兵拿上绳和担,准备跟我去参战。风口上埋伏侦察连,风口下按人打招呼,二排去槐木园(地名),防止敌人进碉堡。咱们的埋伏敌不摸,三排布到三条坡(地名),东面高南面低,百姓转移到村西头,你说哩他讲哩,听见鬼子车响哩,一会慢一会快,一会来了十三辆,头辆走二辆来,前车已到韩略了,八路军手榴弹一直往下甩,炸的鬼子翻了车,枪声响手榴弹炸,打的鬼子全飞啦……”
注:杨勇本名为杨柏勇,现年67岁,退休前曾在太原铁路工作。我报曾于2011年6月2日刊登的《杀敌英雄杨英俊》一文中,所采写的就是本文主人公杨勇的父亲杨英俊。杨英俊,1921年出生,一生都战斗在太行、太岳山区、晋南平原,历任警卫员、侦察员、侦察班长、特务连长、团侦察参谋等职务,1947年,在解放襄汾战役中壮烈牺牲,现葬于临汾市烈士陵园之中。
本文末尾所摘用的顺口溜是根据洪洞县南卦村村民薛云龙提供整理。薛云龙曾与杨勇的母亲同住一间病房,在闲谈之余,搜集到这段顺口溜。该顺口溜讲述的是杨勇的父亲杨英俊在洪洞县韩略村一次抗击日寇时的真实事迹编写,在当地广为流传,读起来朗朗上口,亦再现了当年的真实情景。(记者 杨全)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贾有才:退休不褪色

 

下一篇: 寻访将军的足迹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