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武跃民,在电力基建系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自1979年参加工作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先后参与建设了全省60多条主要电力枢纽线路。从巍巍太行山到险峻吕梁山,从茫茫原始森林到漫漫黄土沟垣,从气势磅礴的黄河之滨到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从险象环生的悬崖峭壁到心惊胆战的深沟洞穴,一路走来,无不浸透着武跃民的智慧和汗水,一步一个脚印,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他始终奋战在电力基建的最前沿。每有大的工序和疑难问题,工地负责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武跃民,他也总是满腔热忱,乐于冲在干事创业的第一线。同时,闲暇之余,武跃民还很爱钻研,经常记录工作日志,从最初的双面纸到如今的正规笔记本,每一个工程,每一个项目,从数据到工序,从设计到施工,从实践到体会,点点滴滴,真真切切,他都如实记录。到现在,已有近百本之多。
多年的电力基建工作,武跃民和一班志同道合的工友们一道远离繁华、远离亲人,始终牢记电力民本的理念,尽忠职守,兢兢业业守护着这份平凡而伟大的事业。是什么支撑着他这份坚守呢?武跃民说:“是兴趣,是对电力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回忆起当年的电力从业路,他满怀深情地讲道:“高中刚毕业,回家务农,一次偶然的机会,尧都区刘村镇到襄汾县汾城的110kV线路途经家门口,看着电力工人在电杆上如履平地,技艺精湛,我顿生敬意。后经人介绍,如愿成为电力施工队的一员,从爬杆子开始,到重点学习线路技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过来,如今,10多个施工程序近50项专业技术,已了然于心。”看着武跃民讲话时的专注神态和自信神情,让人感觉到一位农家子弟的朴实和憨厚。向实践学习,向困难挑战,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攻坚克难的意志,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电力基建技术人才。
在武跃民的记忆深处,在野外施工的故事太多了。他斟酌再三,向记者讲述了2009年在吕梁深山密林中施工的一件往事。他说:“那是一次在建110kV线路要跨越两条旧110kV线路和一条深沟,海拔1600多米的山巅之上,松涛阵阵,山峦起伏之下,层林叠嶂,昼夜温差最大在5到10度之间。早上6时,一切准备就绪,人员全部到位,大伙带着饼子、黄瓜等干粮,一干就是一天,说实话,我就吃了一个饼子。每当这个时候,大家都是屏住呼吸,全神贯注,深怕有所闪失,情急之下,吃不下饭,喝不下水。工地现场,号子声起,大家都向前冲,有架线的,有观察的,有指挥的,机声轰鸣、人声鼎沸。我负责看守地锚固定系统,同时兼顾施工技术,时而评估地锚时而关注工友们施工程序,施工10多个小时,丝毫不敢懈怠,密切注视着新110kV线路的安全跨越。就这样,到晚上10时,当听到施工完成后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时,我一头晕倒在现场,一觉睡到第二天晚上6时。”
就是在这样的施工环境中,武跃民和工友们战严寒,斗酷暑,一年四季,奔波忙碌。武跃民说:“冬天施工时,有的工地需要戴棉帽盖两床棉被才能安稳睡觉。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冻疮,久而久之,会留下后遗症。夏天施工时,野外蚊虫叮咬,工地上温度极高,中暑出虚汗是常有的事。”据不完全统计,工作多年来,武跃民有10多次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离岗位,始终任劳任怨,坚守一线,给工友们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和示范效应。武跃民说:“从临汾电力工程队到临汾承装公司,从临汾承装公司到临汾送变电公司,所在单位工程队牌子换了三次,领导换了几届,但真心依旧、真情尤在,我始终热爱着这份事业。我要用我的青春和岁月去守护我所挚爱的电力事业。”
吉县项目部经理齐峰,从一上班起,就跟着武跃民一块儿工作,言传身教,深受感染。齐峰给了武跃民最高的评价,他说:“虽然武师傅没有级别,只是一名普通职工,但在我们这个项目部,他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总工。没有他,一些工程施工难关无法克服;没有他,一些施工程序无法按要求贯彻;没有他,一些关键施工技术和施工数据无人可以负责。一句话,说一千道一万,没有武师傅,工程施工我们心里没底。”
这就是武跃民,一位几十年如一日的电力基建老师傅,不为名利,不畏困难,千锤百炼,只为让群众早日用上放心电。尽管现在仅仅还是个普通的外线工,但依旧用一颗赤忱之心为所钟爱的电力事业而努力奋斗,勇往直前,实在是可敬可佩。(记者 鲁剑 /文 通讯员 程建峰/图)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