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
奏响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四步曲”
浮山县委书记乔飞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波在米家垣乡同选派到村任职党支部书记座谈
浮山县委副书记、县长栗俊昌听取张庄乡选派到村任职党支部书记工作汇报
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是省委着眼夯实党在农村执政根基、在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党的干部,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4月15日,浮山县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村任职后,坚持悉心帮带,匠心管育,精心考评,持续用力打造一支“能打胜仗、善打硬仗”的选派干部队伍,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硬核力量。
“铭初心+亮身份”
下好到村任职先手棋
“到村任职后,要在自己办公室制作一面‘初心墙’,实实在在地写上自己到农村干什么,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鼓舞自己,遇到困难时,看看这面‘初心墙’,回想当初怎样心潮澎湃到村任职;工作顺利的时候,也看看这面‘初心墙’,激励自己取得更大成绩。争取干满一届的时候,能够对着这面墙说,我做到了上面说的话。”这是浮山县委书记乔飞鸿在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座谈会上,对选派干部给予的殷殷嘱托。
选派干部到村任职伊始,县委就为每名选派干部量身定制了“初心墙”,记录干部“到村任职的初心是什么”,激励选派干部不论顺境、逆境,都能够时刻铭记初心,砥砺前行;同时在选派村统一悬挂“身份牌”,注明党支部书记、县级包联领导、乡镇包联干部、包联单位负责人、党建指导员,压实“五方责任”,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合力将选派村打造成为标杆党支部。
“有了这个身份牌,我们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同时也觉得保障更足了,县乡村三级全力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们一定要干出样子,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陈家圪塔村党支部书记秦小妹感慨道。截至目前,20个选派村均已“亮名身份”,选派干部都将初心写在了行动中。120余名党员干部先后深入选派村调研指导工作1000余次。
“菜单培训+导师帮带”
练就服务群众真本领
“我们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培训体系,县级层面每月组织选派干部培训一次,培训前都会征求选派干部培训需求及意向。乡镇班子成员每周都要到村指导工作。同时,为每名选派干部配备了实战导师,手把手地对选派干部进行跟踪指导”。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说。
浮山县坚持通过选派干部点题,县乡两级领题的方式,加强选派干部能力提升。乡镇每周根据选派干部的急事、难事,入村进行现场培训。县级层面每月一主题,采取理论培训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方式,对选派干部进行实战培训;同时,在每个乡镇建立帮带导师库,为每名选派干部精准确定了1名基层经验丰富、擅长农村工作的实践导师,对干部进行全程跟踪指导。目前,全县先后围绕支部规范化建设、产业发展、农村管理、脱贫攻坚等专题进行培训8次,赴周边15个县学习经验,开展经验交流会3次,帮助选派干部解决疑难问题34件。
“制度发力+项目倾斜”
打好产业发展主动仗
将“三事制度”作为选派干部迅速融入群众的“金钥匙”,通过设立群众说事室、发放党群联系卡、建立微信群等形式,引导党员主动收集办理群众诉求,对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支部议事,月底由群众对党员说事、支部议事情况进行考评。通过党员说事、支部议事、群众评事,有效提升了选派干部的为民情怀,架起了党员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初到村任职,我就利用‘三事制度’把党员凝聚了起来,一名党员包联10户群众,各项工作落实得非常快,群众的问题也能得到及时解决。这项制度在南庄村的推行,有力的凝聚了党员群众,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南庄村党支部书记马华虎慷慨激昂地说。
不但制度倾斜,该县还做到了项目倾斜,组织、财政、农业、水利、扶贫等部门优先将资金、项目向选派村倾斜,将技术、设施、服务向选派村投入,全力为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保驾护航。
“到村任职后,我积极对接政策,在县委、乡镇党委以及各部门的指导下,探索建立了养羊示范基地,采取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发展玉米种植—免费收穗—秸秆回收—青贮饲料—饲料加工—配送服务为一体的循环种养体系,合作社成熟运营后,将带动周边村发展增收。”卫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古鑫到村后,抢抓机遇,争取支持,大刀阔斧地发展产业。目前,20个村先后帮助村民解决吃水、办理社保、医保等小事136件,解决整地、修路、矛盾纠纷等疑难问题50件。发展产业项目11个,申报党建项目9个,共投入资金400余万元。
“看显绩+看潜绩”
锻造乡村振兴急先锋
该县帮助每个选派村精准制定了近期发展计划和五年发展规划。采取县级管理与乡镇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对选派干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精准考评。县委组织部为每名选派干部建立了“一人一档”跟踪档案,全方位记录选派干部履职情况。建立由组织部长带队,部务会成员组成的工作专班,对选派村进行实地调研指导,通过看工作日志、听工作汇报、查在岗履职、谈心谈话、议村情民事等形式,既注重看选派干部当下的“显绩”,又注重发现选派干部未来的“潜绩”。精准制定21条管理办法,8项考评指标,引导选派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鼓励干部多做打基础、管大局、利长远的实事,努力将选派村打造成为美丽宜居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尹开宇 石菲菲)
浮山张庄乡卫家河选派到村任职党支部书记古鑫发展养羊产业
选派到村任职的张庄乡南西河村党支部书记张轩辉引进了耳机初级加工项目,带动村闲散劳动力就近务工增加收入。
浮山米家垣乡陈家圪塔村选派到村任职党支部书记秦小妹组织党员干部群众进行“玉露香”梨树栽植
浮山天坛镇东鲁村选派到村任职党支部书记梁雍康正帮助村民在苹果基地铺设防草布
拜师结对助力选派干部快速成长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了切实提高选派干部处理农村疑难杂症的能力,帮助选派干部熟悉群众工作方法,浮山县建立了选派干部导师帮带制度,通过“拜师结对”助力选派干部快速成长。
“拜师”旨在通过优选一批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工作能力强的党员干部担任选派干部导师,实行“一对一帮带”,进一步通过思想上“引”、经验上“传”、工作上“帮”、薄弱环节上“带”,切实发挥传帮带作用,使“徒弟”重点学习掌握群众工作方法,提升处理疑难杂症的能力,把治村经验融入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提高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
对于当好导师,天坛镇乡镇干部周武常充满信心地说:“党的培养和以往的工作经历成就了现在的自己,多年的农村工作经历是自己一生的珍贵经验和财富,愿意把自己的所知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选派干部,帮助选派干部尽快成长!”
建立导师帮带制度以来,浮山县各乡镇积极贯彻落实,针对选派干部特点和选派村发展需要,在乡镇业务骨干、产业发展带头人、离退休干部中筛选最佳人员与选派干部配对,为每个选派村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确定1名结对帮带导师,帮助选派干部从思想上、作风上、实践上快速步入农村工作正轨。选派干部也纷纷表示,导师帮带制度有效弥补了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农村基层经验不足的短板,对大家顺利开展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并以此为契机,珍惜机会,学习本领,在农村广阔天地展现作为。(段瑞景)
选派干部的初心墙
——浮山县选派干部用“初心墙”晒出责任与担当
浮山县共选派30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分赴20个村任职,并为每一名选派干部制作了“初心墙”,悬挂在党支部的醒目位置。这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
北王乡堡子上村李涛是县教科局选派的干部,他的“初心墙”形似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寓意在党建引领下带领全村群众以“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奋斗精神”为目标扬帆起航,奔向全面小康。堡子上村在他的带领下,解决了多年遗留的土地确权问题,化解了一起村民集体上访事件,安装了12盏太阳能路灯、一台净水器,配备了11件健身器材……村里近期和长期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撸起袖子加油干”,李涛对村里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带着感情主动请缨,充满激情奋勇出征。永驻真情实干兴农,干群情深众志成城。”天坛镇东鲁村党支部书记梁雍康在“初心墙”下,兴致勃勃地谈起了自己入村后的工作。“‘初心墙’的设立让我的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牢记这个初心,我入村后充满激情地开展了工作。当前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已完成,通过集体土地发包和果树套种,村集体经济也完成破5万的任务。这两天正在协调为村里安装35盏路灯,党建主题公园也开工在即……”进村100多天,东鲁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梁雍康,刚从右玉学习回来,又谋划着去河南考察代加工项目,忙得不亦乐乎。
“初心墙”提醒每一名选派干部时刻保持初心,时刻不忘自省,时刻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时刻保持昂扬的奋斗激情。在工作遇到挫折时,面对“初心墙”,为自己加油鼓劲,不轻易言弃;在做出成绩时,面对“初心墙”,给自己警醒,不自大自满。(盖金亭)
浮山北王乡堡子上村的“初心墙”
图片由浮山县委组织部和浮山县新闻网络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