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汾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17年2月20日在临汾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临汾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以及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05.2亿元,同比增长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09.7亿元,下降0.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94.3亿元,下降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09.亿元,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6亿元,下降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7085元,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0005元,增长6.%。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部分指标受市场需求不足、雾霾天气等因素影响未达到预期,但总体实现了“下半年好于上半年”的目标。
(一)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以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着力破解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共退出煤矿矿井5座、拆除炼铁高炉2座,压减煤炭产能270万吨、炼铁产能82万吨,并通过验收;采取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培育商品房租赁市场等措施,全年累计销售商品房158.06万平方米,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商品房库存面积132.97万平方米,消化周期10.1个月,同比减少4.1个月;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引导澳坤生物、益通股份等挂牌企业通过定向增发、股权质押等方式融资3亿多元,有179家中小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较年初增加36家,促进企业与银行达成30亿元存量债务置换贷款;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全年共减免(退)各类税费4亿多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同比下降3.95元;着力补齐创新驱动和民营经济短板。
(二)着力实施转型综改,活力动力持续增强
坚持不断加大改革统筹推进力度,制定出台《临汾市转型综改“十三五”实施方案》和《2016年转型综改行动计划》,积极推行改革任务项目化管理、分类化推进等制度,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同时,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商事登记制度、国有林场、集体林权配套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均取得了较好成效。
(三)着力推动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稳中有进
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7.8∶48.5∶43.7转变为8∶46.5∶45.5,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粮食总产量达到26.79亿公斤。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新兴产业成长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蓬勃兴起。
(四)着力开展项目建设,稳定增长支撑有力
积极推进年初确定的交通设施、人居环境改善、产业转型、文化旅游、民生改善等十大领域800多项重点监测项目,扎实开展“各类项目受理大起底”,重点项目“六位一体”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项目落地和建设明显提速,完成投资717.8亿元。强力推进项目开工“百日攻坚”行动。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五)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步伐加快
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建管并重、有序推进,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03%。完善规划体系。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总投资69.39亿元的城建重点工程22项。投资16.9亿元的鼓楼南北街道路拓宽改造工程竣工通车。
(六)着力推进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力度加大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新能源利用规模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等“五化”工程,重点实施31个典型示范项目,完成投资28亿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生态修复治理。
(七)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了生态扶贫、产业扶贫、光伏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十大扶贫工程。建成并网村级光伏电站101座、集中式地面电站2座,累计发电1600余万度。积极拓展就业渠道。
二、201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和主要任务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345”发展战略和“12345”工作思路,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深化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有机结合,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2017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建议是:预期性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6亿元,与上年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省定任务。
约束性指标:资源节约方面,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219%、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9%、用水量下降2.8%。环境质量方面,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比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劣V类水体比例完成省下达任务;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减排幅度,完成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下达任务。民生改善方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7.4万人,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数量完成省定任务。
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聚焦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促进三大需求协同发力
着力提升投资的质量效益。通过实施项目储备提质、投资提质、服务提质,着力解决投资量质脱节的突出问题。抓好总投资438亿元的20个省定重点项目建设,包括铃木电梯年产2万台电梯续建、汤荣双金属复合一体式制动鼓、宏凯集团电子产品综合产业基地等。
着力增强消费的拉动作用。着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抢抓“一带一路”机遇。精心组织企业参加“山西品牌丝路行”活动,积极参加广交会、东盟博览会等涉外展会,着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推动山西方略保税物流 中心升级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推进跨境电商建设。
(二)聚焦“供改”和“综改”相结合,全面深化关键领域改革
抓住全省转型综改的重大机遇,坚持“供改”和“综改”相结合,统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农业供给侧、开发区、国企国资、投融资体制等一系列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积极争取在我市设立省级转型综改示范区,努力把我市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产业转型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引领区”。
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坚持把去产能和提高先进产能结合起来,全年拟压减钢铁产能170万吨,压减煤炭产能390万吨,同时培育发展先进产能,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在发展功能农业、开发功能食品上用力,把产品调特、品质调高、产业调强、结构调优,推动农产品绿色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加快开发区改革创新。今年重点推动临汾、侯马2个开发区扩区升级和临汾、侯马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推动洪洞、襄汾、尧都3个县区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
积极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稳妥推进行政区划等改革。
(三)聚焦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快培育新动能,围绕“现代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等六大产业,推进实施一批大项目,全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做强做优文化旅游产业。围绕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旅游城市的目标,突出“中国根·黄河魂”品牌建设,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力争2017年我市文化旅游业总收入提高20%以上。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区域联合发展。围绕文化特色和地域优势,加强区域联合联动,发展全域旅游。抓好重点旅游景区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机制,重点围绕现代物流、金融业、电子信息等产业,着力抓好侯马国家服务业改革综合试点工作。现代物流业,重点推进方略洋货码头、兴荣物流园、晋润冷链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园区建设,打造中西部重要的现代商贸物流快递中心。金融业,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金融机构,对接大型证券机构、中证扶贫板等投资平台,用好过桥资金、政策性信贷资金,发展产业基金,为企业增信,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以“减量提质、做大做强”为目标,持续加大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煤炭产业,聚焦煤炭产业清洁、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发展创新煤电、煤机装备、煤基新材料等产业链,打造煤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四)聚焦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重点抓好华翔铸造、光宇石墨烯、飞虹微纳米等企业的高新技术发展,力争今年新增4家高新技术企业,建设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增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强化“双创”的基础作用。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资源集聚的区域、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载体,开展“双创”活动,积极申报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强化人才资源配置的支撑作用。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在“博士后工作站”“高端人才院士工作站”等申报中优先向高层次人才倾斜。
(五)聚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着力优化城镇化格局。按照“一带两圈多点”城镇化布局,进一步完善核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体系,加快百里汾河新型城镇带、临汾城市圈建设;用足用好侯马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加快侯马曲沃城市圈发展;加快12个县城和60个重点镇 建设,提升全市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加强市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交通路网,推进实施总投资27.51亿元的规划三街、锣鼓桥西延、鼓楼南北街北段等12项道路工程,完成滨河西路与彩虹桥景观大道立交桥、迎宾大道与滨河东路立交桥续建工程。
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有潜力有发展前景的特色小镇,进入国家级特色小镇之列。全力实施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完善提质工程。
(六)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严控大气污染。以“控煤、治污、管车、降尘”为抓手,建立平川7县(市、区)一体化治理机制。开展企业违法排污、煤烟污染治理、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扬尘整治、秸秆禁烧等专项整治,在城区重点提高集中供热覆盖率,城市周边区域重点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工程,逐步实现市区155平方公里规划区内“无煤化”、周边重点区域采暖“清洁化”,确保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加快推进生态修复治理。继续推进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治理,全力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
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用好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政策,继续实施产业低碳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等一批典型示范项目。
(七)聚焦发展成果共享,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力推进扶贫重点工程,确保204个村、7.4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吉县、乡宁、安泽贫困县摘帽。完成200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的建设;抓好50个具有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能力强的农民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和市场服务主体建设。
持之以恒抓好安全生产。牢固树立“总体安全观”,扎实开展安全隐患风险大排查大整治,坚持“四不两直”突查和“双随机”检查方式,切实抓好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危化品、地质灾害、森林防火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促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强力推进五大教育工程。
保障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建立健全市场价格预警预测机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大宗商品加强监测。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化“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对就业困难群体,加大援企稳岗和就业援助力度。加强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务对接等工作。
临汾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吉守斌
责任编辑:席沛钊